一切有意无意,看似巧合,其实冥冥中早已被安排!
《西游记》中孙悟空第一个师父到底是谁?
书中写的是菩提祖师,但后来最也没有提起这个人物,好像人间蒸发了!
而电视上菩提祖师是一个道士打扮,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他在讲道嘛!就认定他一定是道派高手。
但根据书中一些情节、细节来看,这样的判断不准确。
这一切,我更相信!是如来佛本人或手下特别机构为西行取经设局,全然安排的!

要完成传经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本领高强,能征惯战、冲锋陷阵的人,是不行的。
所以孙悟空成了最合适人选。一、他有需要,想长生不老,二、他有强烈的好奇心,三、是有超喜欢动的“猴性”。
所以教会他本领,成为一个超级保镖,再合适不过了,他自己又送上门来,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我们先看看书中是怎样写的?
那孙悟空学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功夫后,准备下山了。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祖师知道他回去要惹祸的,因此警告他,不能说出师父是谁?
果然,孙悟空回去后,就大闹天宫,而这时如来佛出场了,在安天大会上,一招制服,出尽风头!
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当时,如来佛对孙悟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你看,一、叫他皈依,如果是道教的徒弟,他不会叫他易弦改辙的,尤其在道派地盘。二、叫他切莫胡说,说明他俩是心知肚明,互相认识的。三、是说恐遭了毒手,如果是他亲自要下手,还用说吗?四、是对孙悟空是非常了解的,不然怎么会说,“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呢?
我们再回到第一回,又是怎么描写菩提祖师的?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从这首诗中看,大觉金仙、西方妙相、不生不灭、空寂、真如、庄严、明心都是佛派用语。
据此推测,要么,是如来本人的变形;要么,如来这边特派的国师级人物。怎么会定性为道教的人呢?佛经《金刚金》中提问题的人,不也叫须菩提吗?
而每次西行途中遇到紧急的事,一般请出观世音菩萨来处理,实在重大的、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孙悟空可以直接找如来。

观音是西行任务分管领导,孙悟空的顶头上司,为了让孙悟空能服从观音的管理,如来取了锦阑袈娑、九环锡杖,还取了金、紧、禁三个箍儿给观音。
前面的袈裟、锡杖,是为了护佑取经人的。这个人一旦被恩典,一定是赤胆忠心的,因此观音自然把此转赠给了唐僧。其实,那人选也是早早安排好的,唐僧是观音送的儿子,观音只是在唐太宗面前,演了一出戏罢了。
而箍儿,则是以防这些“特能干”的人翻天,保证西天取经大业顺利完成。所以紧箍戴在悟空头上,如果唐僧感觉这个“护卫”不听话,就念紧箍咒,方便唐僧现场管理。
一般妖怪都是观音一到,事情就解决了。但还有一些钉子户,如兕大王这样的,牵涉到太上老君,需道佛两派最高层对话。而六耳猕猴牵涉到悟空本性的事,那就必须直接请出如来来解决。
兕大王这段已讲述过了。
再看一下六耳猕猴之事的一些细节。
当初第二回中,悟空跪在祖师床前,求教的时候,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你看这是悟空和如来之间的暗语,早就提到过六耳,最起码可以推断,如来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不然怎么会有六耳猕猴这件事呢?
而另外两个箍儿本来是如来安排给猪八戒和沙和尚,后来一看,这两人功夫,也稀松平常。观音毕竟是西行分管领导,于是根据现实情况,一个用在了黑熊精身上,他成了观音的守山大神,一个用在红孩儿身上,他成了贴身的散财童子。
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一个局从头至尾,自始至终,其实都是一场早已设定好的!
人生不亦如此吗?当遇上问题时,告诉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此时,都是最恰当、最合理的安排,别纠结、别抱怨,没用!
我们只是被需要,在一个空间、时间的坐标轴上、维度上,扮演着不同的应该的角色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