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祖宗

作者: 桃叶复桃叶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20:15 被阅读8次

    我在2008年的《读者》上,看到了改革三十年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书的名单,《万历十五年》赫然在内,我知道了这是一本很厉害的书,既想看看,又心存敬畏,直到最近,我才阅读这本书。读完之后,有一种难言的无奈与凄凉充斥心中。

    在我读这本之前,我那匮乏得可怜的历史知识告诉我,明朝的皇帝很专制,对于不听话的臣子很是铁腕:廷杖、监狱、连坐、剥皮实草……但是看到这本书里的万历皇帝,我知道事实远远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自在肆意,天子也不可以。他不可以练习书法,不可以操练禁军,在臣子眼里他最好连北京城也不要出,不要处罚辱骂自己的臣子,不可以立自己心爱的女人做皇贵妃,不可以立自己中意的孩子做太子。他必须按照儒家伦理纲常来要求自己,他要让群臣满意,只能把自己活成国家机器中的一个木偶,没有七情六欲,没有血气方刚,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在文臣眼里所有人只要按照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约束自己和要求别人,天下就太平了,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一切行为都遵从于传统道德,那当然很好,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即便是有人完全做到了,别人就会把他当楷模嘛?海瑞,无可争议得奉行着忠孝廉节,但成了同僚眼里的另类,成了为庆祝母亲做寿而买了二斤猪肉的笑话,成了皇帝眼中的迂腐之人。文人自幼攻读儒家经典,真的不知孰对孰错么?可是大多数人都游走在“阴”与“阳”的边缘,用光明磊落的言辞修饰自己,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满足自己,说与做奉行得是两套截然相反的标准。但是反过来一想,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几万官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成长于不同的家庭,处在不同的位置,面对不同的环境,如果不是因为受到共同的儒家教育,有着近乎相似的道德准则,又会是如何混乱的场景呢?

    道德,你可以用它来做为人的要求,它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好人,但是只用它来治理国家,不可以,太抽象,太虚无缥缈了。礼,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明代以前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它的失败,它还是被视作不可或缺的统治工具。当道德被当做无上而唯一的准则时,首辅张居正的功绩便被全部否定,甚至家人朋友都很难保证自己可以善终;当整个社会的稳定器传统儒家道德理论受到挑战,哲学家李卓吾便被恶意中伤投进监狱;当戚继光因政治迫害而赋闲在家,他的行贿行为便被人大加批评;而老好人申时行,用中庸之道来体现自己的坦荡的首辅,也因类似于一张白纸的政治生涯而备受指责。

    申时行以为自己比前一任首辅张居正高明许多,因为他真正看懂了维系这个帝国的关键所在即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并为此而洋洋自得。而万历皇帝比申老先生更高明,看的更加清楚更加通透,但是他用了另外的与自己的叔祖正德皇帝截然相反的方式——消极怠工,在二十岁的年纪把自己变成了活着的祖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的祖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v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