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散文
用舍行藏皆天意

用舍行藏皆天意

作者: 宋键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12:51 被阅读224次

——端午怀屈原有感

端午节那天,全家一起享用完辅有粽子、盐蛋、皮蛋为佐的午餐后,又用买来的艾蒿、金银花枝、蒲叶等藤藤草草熬煮香汤洗澡,忙活了好一个下午。

好为人师的我又开始在儿子面前卖弄,先是告诉儿子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又教育他洗艾叶浴可以驱虫避邪。待我絮絮叨叨把屈原的一生事迹讲完后,儿子问我,屈原为啥要投河自尽呢?你不是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格外珍惜吗?

臭小子最后的反戈一问,把自命不凡的我一下就打回了原形。好在脸皮够厚的我,擅长于临渊结网,于是又从书柜里找出1998年11月友人送我的《史记》,老老实实翻到第84卷,列传24《屈原贾生列传》,带着儿子的疑惑再次仔细研读起来。

不问则已,一想也是,屈原在《楚辞·渔父》中就写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熟为人知的名句,为啥自己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不能苟活浊世安濯其足,而是一头扎进清浊不知的汨罗江中呢?

屈原,本是楚国国君同姓(芈)不同氏(原屈氏,国君熊氏)的宗亲,人生起点很高,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皇亲国戚,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才能过人,因此被楚王视为肱股之臣,楚国内政外交的大事都依仗他处理。正如列传所言,“王甚任之”。

可能恃才傲物是所有才华出众的人之通病,屈原在楚国得势得宠却不注意韬光养晦,和光同尘,因此在贵族中锋芒毕露,颇招人嫉妒。

屈原受君王委托,修订国家法令,这可是制订或修改宪法的大事,本应该兼听则明,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另一贵族上官大夫提出的不同见解和修改建议。

不但不给人面子,而且矜功自傲,夸口说国家每一条法令都是出于自己之手,甚至说除了我,楚国其他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年少得志的他忘了功高震主的古训,明显有些狂妄不羁了。

列传上记载为上官大夫“谗之”而不是“诬之”,说明上官只是向楚王转述屈原的自我鉴定,而不是无中生有造谣中伤。凭屈原这样的个性,楚王疏远他是迟早必然之事,上官只不过是催化发酵了这件事而已。

得罪楚王的结果当然是王不再对他言听计从了。自尝苦果的屈原不但没有进行自我批评,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反而幽怨丛生,居然借古讽今,愤然作《离骚》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据文学史家林庚所分析,离骚就是牢骚,是屈原最杰出的幽怨之文,是屈原用文学对政治的一种抗争。当然屈原的“怨”,并不是旷男怨女的“怨”,更不是个人私怨,而是一位受侮辱的尊贵者的怨愤,一个被妒嫉的高洁者的怨愤,一个被离间的忠贞者的怨愤。

《离骚》当然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大上的治乱明德的道理,但更多的是屈原对自己行廉志洁的自夸。心直口快的大才子全然没有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顾忌,自此埋下了他人生结局的伏笔。

没有屈原辅佐的楚怀王,很快在战国时合纵连横的错综复杂局面中迷失了方向。先是见欺张仪而自绝盟友于齐,后又迁怒秦之离间而草率攻秦,兵败之后又色惑于郑袖,轻饶了张仪,正可谓昏招频出。兵败辱国之际,楚怀王特怀念重用屈原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时光来。

本来这是屈原复出的绝好良机,可屈原心高气傲,非得让怀王认错,后又枉顾疏不间亲的古训,和公子子兰意见相左,力主王不与秦昭王会。意见不被怀王采纳后,屈原只是叹息无语,并不积极准备赴会的应急预案,导致怀王武关被扣,客死他乡,贻笑天下。

顷襄王继位,屈原还是没有汲取先前侍奉怀王的教训。他一味彰昭先王过错来反衬自己的英明,并将矛头直指子兰蛊惑怀王入秦。因此子兰轻易使上官进谗言于新君,使之进一步贬谪疏远屈原。

越来越边缘化的屈原怀才不遇,郁闷之情郁积于心,很快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了。哀莫大于心死,内心不够强大的他显然又忘了孟圣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谕。

连江滨渔父都晓得要随波逐流,善待自己,怀瑾握瑜、香车美人般的君子却空怀满腹经纶,上不顾虎狼环顾、忧患连连的楚国,下不顾终日稼穑劳作却不得其饱的百姓,竟一头扎进了汨罗江。为明死志之坚,他还抱了一块大石头(怀石自沉)。

公元前278年,屈原一死了之,倒是轻松地终结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2岁。55年后(公元前223年),屈原眷顾心念的楚国灭亡了,亲小人,远贤臣的楚国国运到头了。屈原的死,成就的仅仅是他个人视死如归的爱国壮举与事迹,却并没有警醒楚国的执政高层,也没有丝毫改善严重恶化的政治生态。于国于民,并无半点贡献。于事无补,死有何益?

天问之震耳呐喊,无疑是爱国之情赤子之心,可九章之精美文学句,却无一是治国之良策。倘若无务实之心,无实干之行,受挫即行自残自戕,哪能兴国利民?屈原,这个光辉高大的形象,注定只能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若论社会成就,与他不屑为伍的张仪,相去甚远矣!

屈原之死,后世竟有才高如贾谊之人仿效,可惜贾谊心高气盛,死时年仅33岁。屡受破格提拔的他,竟因宦海沉浮一时之事,抑郁寡欢泣血终年而亡。太史公因悲二人之命运,苦与自己相同,饱含深情写就二人列传。更后世,常有心志高而未见用于世者步其后尘,以死明志。远有陈天华蹈海,近有老舍沉湖。

《论语·述而》有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其实,在波谲云诡的仕途,易老的冯唐,难封的李广,历朝历代都有,英雄不用、贤者闲置的现象多了去了。与其效仿屈子沉江自尽,不如学学陶渊明采菊南山。邓公之韬光养晦即如是也,否则,哪有后来的落落起起,遑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了。

最后,吟诗一首,作文以记之。

          咏史·端午怀屈贾

          艾蒿蒲酒玉粽香,

          离骚过秦才名扬。

          屈子投江楚运衰 ,

          贾生绝食汉祚长。

          苍生鬼神皆天问,

          用行舍藏岂能强?

          未若东坡密州猎,

          岭南乐把荔枝尝。

相关文章

  • 用舍行藏皆天意

    ——端午怀屈原有感 端午节那天,全家一起享用完辅有粽子、盐蛋、皮蛋为佐的午餐后,又用买来的艾蒿、金银花枝、蒲叶等藤...

  • 用舍行藏

    用舍行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òng shě xíng cáng,出处《论语·述而第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去留皆天意 莫纠结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无奈但又必须去接受,有时总想让自己活得潇洒快乐一些,却对身边的人或事物无法割舍! 总有太多的无奈...

  • 贺新郎《集论语句以成词》

    回也贤哉矣。一箪瓢,居身陋巷,岂嫌贫里①。用舍行藏皆在我②,器满应当自敧③。由也瑟④,瓠瓜难食⑤。君子穷乎还亦...

  • 对比鲜明

    相隔半世纪, 风景也差异。 散养圈养兮, 想必皆天意。 2020.7.10

  • 无求

    何需用力去求,事事皆有天意。 做事皆凭良心,心安自然理得。

  • 《无题》七絕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 应怜往事皆天意,莫怪流年负俗人!

  • 天意天命天性之思

    一,一切皆天意,二,人意亦天意,三,天有人格,三,人要法天,同天,齐天,合天,顺天.四,人与天乃同心圆,五,为天地...

  • 海滨‖冬日行藏3

    四时书夜有成姿,用舍行藏亦易如。祭器无周应独抱,儒冠有越莫空资。乱由径窦人皆笑,不出门庭鬼亦疑。千古常经川上水,莫...

  • 海滨‖冬日行藏4

    四时书夜有成姿,用舍行藏亦易如。祭器无周应独抱,儒冠有越莫空资。乱由径窦人皆笑,不出门庭鬼亦疑。千古常经川上水,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舍行藏皆天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y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