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出自《做大事者无琐碎》里的一个名句,我亲弟曾经有段时间还用来作为自己的QQ签名的,就是“身若是累了,不过是一身臭汗;心若是累了,人生不再会有奇迹。”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73895/750d48481d526499.jpg)
为什么即使睡眠充足,也常常感觉身体疲惫不堪?真的有科学论证,是因为累的不是身体,是大脑,是DMN在消耗大脑能量。所谓DMN(Default Mode Network),译为预设模式网络,在神经科学中是一个与大脑各区块有高度交互作用的大范围网络。 一般情况下,DMN是在人不将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世界时开始动作,也就是人在想着自己或他人、回忆往事或计划将来时,又或者是什么都没下意识地去想只是发呆或者放空的时候,DMN就会自动运转并活跃,会使大脑会处在清醒的休息状态,且能量消耗惊人,占大脑整体能量消耗的60%至80%,于是才有发个呆都觉得累的感觉。而当人有意识地去做某一件比较明确的事情时,预设模式网络则是关闭的,能量消耗也大大减少浪费,只需要在原来的能量消耗基础上追加5%。因为预设模式网络与注意力网络是呈现负相关的,也就是注意力提高时,预设模式网络的活跃程度就会降低。 所以,如果想让大脑休息,就必须避免过度使用DMN,少些杂念、多些正念才能让大脑在当下也得到充分休息。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算是没有大富大贵也算是衣食不愁,但我们依旧会感到疲劳和压力,源于对过去的不甘,源于对未来的不安,如果内心始终无法好好休息,那即便我们去度假去娱乐,获得的也只会是短暂的放松。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脑的休息问题?日本精神医学系博士久贺谷亮所著的《高效休息法》中就为你我提供了7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长期有效的方法。
第一种是正念呼吸法。给自己几分钟时间,5分钟10分钟都可以,什么都不做,只坐在椅子上,挺直腰部、放松腹部、闭上眼睛、自然呼吸,只注意与自己呼吸有关的感受,仿佛整个世界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只感觉到空气在身体与外部之间的流动,通过这般持续性的练习去提高抵抗杂念的能力。
第二种是动态冥想法。这个练习也是提升专注力的,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日常行动上,让意识回归当下,简单来说就是,吃饭的时候意识集中在吃饭,而不是惦记着手机里未看未复的信息;刷牙的时候注意集中在刷牙,而不是另一只手又做着擦擦镜子洗洗脸盆什么的。日常活动中的动态冥想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就还是以吃饭为例,吃饭时我们尝试着去体验吃进嘴巴里的食物的味道、口感,甚至是食物在口腔内的触感以及唾液的变化等,这就是用大脑有意识地关注。
第三种是压力呼吸法。这个练习是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感的。将造成压力的原因总结成“一句话”,比如书中的小川夏帆所想的就是“研究毫无进展所以内心焦虑”,在心中默念这句话同时感受身体和内心有什么反应、反应主要集中在身体的哪些部位;然后将意识集中在呼吸上,感受身体慢慢舒缓;最后将意识扩散至全身,并设想全身都在“呼吸”,尤其是对压力有所反应的身体部位都在呼吸,随着呼吸起伏,让该部位放松下来并保持放松。
第四种是猴子思维消除法。“猴子思维”听着陌生,其实我们肯定都有经历过,就是翻来覆去想事情的状态,好比有一群猴子在脑海里吵吵闹闹,让大脑回落到之前低迷的状态和情绪中,自然辗转难眠。要摆脱“猴子思维”,就要抑制某些想法的反复出现。猴子思维消除法的核心是对想法采取旁观者的状态,首先想象自己站在车站的月台上,保持位置不变,此时一列又一列坐满了名为“想法”的猴子的列车进站,列车会稍作停留,但过一会儿就会开走了;然后猴子列车来来回回几趟后你就能摸清楚究竟是哪些想法在反复出现,便能够给这些列车贴上不同的分类标签;最后针对这群分好类的猴子,可以通过扔掉“胡思乱想”、反思是否自设障碍、站在先贤的角度看待、接受原本的当下以及从深层出发重新思考共五种方式去解决。
第五种是RAIN法,冷却愤怒时的头脑。一要Recognize,认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二要Accept,接受自己愤怒的事实;三要Investigate,调查自己愤怒时身体的变化;四要Non-Identification,不要纠结,与愤怒情绪保持距离。
第六种是慈悲心法,“消灭”看不顺眼。先来个正念呼吸,然后想想那个“让你不爽”的人,最后在心里对Ta默念以下的句子“希望你能避开各种危险、平平安安;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希望你身体健康。”呼,如此有德,有没有感觉人与人之间的爱、怜悯、温柔、同理心、宽容等情绪。
第七种就是扫描全身法。就好比用冥想正念给自己做个全身检查,因为大脑积累了太多疲劳后,也会作用到身体上使身体开始疲劳甚至疼痛。第一步平躺并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呼吸真的是练习正念的必要前提;第二步将注意力集中在左脚尖,可以试着感受此时此刻脚趾和脚趾碰在一起的感觉将自己带入冥想;第三步从左脚尖开始“扫描”全身,设想空气从鼻腔吸进,流经全身后进入左脚尖,然后聚集在左脚尖的空气又流经全身从鼻腔呼出;第四步就是随着呼吸,通过设想从一个个身体部位的气流循环,来扫描自己身体存在的不畅或痛感,并用正念呼吸去舒缓。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全能的休息场所,如果有,那一定是安定平和、从容不迫的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