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97bd06367bc8bca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2639a80d1a972d5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49ce3004c09ce982.jpg)
说服别人的时候,请注意掌握生杀予夺的权柄会一直是对方,所以事实上,说服是“权力在对方”的一个场景。想象一下,作为一个顾客,我们完全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拒绝任何人推销的任何东西。这时候,如果售货员以为可以以理服人,一定要问出“为什么不买这件东西”,说不出来就必须买,我们是不是会报警?在说服的过程中,我们就是那个推销员,对方才是顾客。而说服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并且利用对方的自主性,使其从自身角度出发,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希望其接受的观点。我们要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诉诸对方自身的心理需求,让“我说服了你”变成“你说服了自己”,让“我的观念打败了你的观念”变成“你的观念升级了”。这既不是卑躬屈膝,也不是蛊惑人心,而是对说话中真实存在着的权力关系表示尊重。
唯一能让别人按你的意愿行事的方法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害关系,并让对方认为这就是他自己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告诉对方,你这样做会得到什么,不这样做会失去什么,但是请记住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对方。事实上,一切的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为自己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16ae7f80f83f21e4.png)
比较下面二个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4c32b660e46e9706.jpg)
你听到朋友抱怨自己长胖了,于是你们展开了对话: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是啊,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花点时间去慢跑,运动一下呢?”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觉得还好吧?你真的有那么忙吗,连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
“啧,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为什么不试试晨跑呢,早起半小时,跑完精神会更好喔。”
“但我体力不行,跑没多久,就会很累……”
“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这段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说教场景。说教方喜欢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你去做某件事;然而被说教的那一方,则不断丢出“因为我有什么什么原因”当借口,拒绝做出改变。
这个过程,难免会让说教者觉得气恼——难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变得健康一点吗?难道你不相信运动有益健康?你为什么会一直处在这种抗拒状态呢?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出在说教者的说话方式上。
要知道,当我们一直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的思考偏向于为他不做这件事找出一个理由。
而接下来,你为了劝导对方,又不得不将他自己所提出的理由一一推翻,这个过程很容易会引发对方的反感,让对方觉得“你又不懂我的情况,少说这种风凉话”。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这么一来二去,那位原本你想劝他去做运动的朋友,在一连串的说教下,此刻只会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且在与你的争论过程中(即便只是温和的争论),不断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小诀窍〉
反向提问
那么,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
让我们再看一次前面的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有没有发现,换一种说法,这段谈话的方向就跟之前说教式的对话变得很不一样?
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劝导者一直在做的是不断问对方“为什么你会想要”,而每问一次,听者的脑中就会思考一次“因为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这样的理由,就像埋下一颗种子,而且会随着劝导者的每一次反驳(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逐步加温,变得越来越深(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劝导者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
此时,如果这位朋友开始谈买跑步鞋的计划,或者说出决定跑步的时间,那我们当然可以很开心地表达支持。但除非他主动提问,否则此时切记别用过度的关怀让他感受到压力,因为这种行为只会重新激起对方对跑步的抗拒心理,那就前功尽弃了。
同时,这套提问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能够用在自我激励上。因为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得越多,其实也就等于是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7c787a83f6402ff4.png)
由于权柄在对方,所以请记住以下心法:
1)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害关系。
2)尊重了对方的选择权。
3)让对方认为是他自己的意思。
4)为他找到一个这样做的理由。
5)找到对方感同身受的痛点。
6)让时间紧迫感帮你完成说服
7)把人“架起来”就是给对方高帽子(谨慎使用)
下面来一些比较难的说服场景。
对成绩不好的孩子的说服: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693978649a8ba3b8.jpg)
对于一个成绩不好也不努力的孩子,我们不要跟他说“考上大学很重要”“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大学”这样的话,那只会加深他的恐惧,他会想:“万一努力了也没考上呢?那样我不仅人生完蛋,我这个人也一无是处了。”
我们应该这样说:“有考试,就有人得第一,也会有人垫底。即便结果不如意,也未必是你的问题,可能是运气,可能是环境,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考不好不意味着对你个人的否定。很多人说什么一考定终身,你别信!”
有人会担心,这样说会让孩子彻底放松、不路径,因为那样即便获得成就,也会觉得那不是自己的。所以,鼓励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做比较,他们会觉得:“我不想做别人的追随者,我宁愿跟他保持差距,这样至少可以说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心理,对当事人说:“你不要去做隔壁那个家财万贯的老王,你人生的可能性至于这么狭窄吗?你的潜力那么大,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做点别的有意思的事儿嘛。”不用担心这会让他不务正业。当一个人真的打起精神要干点啥的时候,他的选择不会太多,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和领导有不同意见:
某领导安排了一次全部门的集体出游。员工小李是一个耿直的同事,作为经费管控方,他发现如果按照领导的计划实施,那么很可能下半年预算会超标。小李应该怎么办呢?
使用“诉诸外部压力”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自己出头,而是跟领导说:“哦?要出去玩?好啊好啊!大家都好久没出去玩了,趁机增进一下感情也挺好。不过,最近财务部盯着各部门预算特别紧,咱们要是超支就麻烦了。他们找我还好说,咱绝大部分的开销都是业务支出,但要是具体问到这一次集体出行……您说,咱怎么应对财务部那边呢?”
化主观意见为客观压力,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就用过这招。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865/f4ebe05b805be610.jpg)
他奉命去劝已经出家的顺治皇帝离开修行地躲避危险。一开始他表明身份直言相劝,对方直接冷着脸拒绝,他自己也讨了个没趣。后来他灵机一动,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一个莫须有的阴谋,跟皇上说:“咱们需要出去躲避,免得遭了毒手。”说来也奇怪,顺治帝突然觉得很有道理,说:“幸亏得你点破,否则当真坏了大事。”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就是因为前一种情况是:“我告诉你,你这样下去会受害,所以我希望你离开”;而后一种情况是:“听人家说,有坏人要害咱们,咱们得一起离开”。很显然,后一种情况更加客观,接受起来才比较不丢面子。
今天我们找到的黄金屋是:好好说话一点都不容易,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和措词,起到的作用都会完全不同。所以关键的心法是:你要有一颗善于理解他人的七巧玲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