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章开始讨论“德”,而且用了“道、德、仁、义、礼”几个层次,不太好直接字面理解,用通俗话语解释需要多思量一番。
“有以为”理解为“有功利性”,“无以为”理解为“无功利性”,“失*而后*”理解为做不到什么才去做什么,才容易通俗解释。
大意是:上德之人不显摆有德是真有德,下德之人显摆有德不是真有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做事没有功利目的,下德之人遵循无为之道做事但有功利目的,接下来不同层次又有了差别。仁者做事不带功利目的,义者做事带有功利目的,礼仪者做事没人呼应,就强人之难迫使回应。因此做不到道才去做德,做不到德才去做仁,做不到仁才去做义,做不到义才去做礼仪,热衷礼仪说明缺少忠信导致混乱。上面说的仁义礼这些做法,都是道的表面,愚蠢开始罢了。因此得道者把握根本之道,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做事,不做浮华之事,忽视仁义礼而重视道与德。
这里,我们可以用大树来比喻“道、德、仁、义、礼”。
树根是大道,看不见摸不着,生命万物之源。露出来的树根是德,可以表现出来,是道的外显,类似心理和行为关系。树干是仁,德的延续,支撑独立。树枝是义,仁的延续,枝繁叶茂。树叶是礼,义的延续,锦上添花。
从树根之道,到树冠之枝叶,就是根本和表面关系,看起来枝繁叶茂,是因为根深蒂固,由此想要枝繁叶茂,就要根深蒂固。
当做不到根深蒂固时候,才会寄托于表面枝繁叶茂,却常常昙花一现,舍本逐末。这就是无德之人,常常追求虚伪礼仪。
因此,老子看不起推崇礼仪的人,认为恰恰印证缺失大树根本,根上烂掉了,强行维持枝叶茂盛,事倍功半,只是徒劳。
当然,从心理角度看待“道”和“德仁义礼”,类似“认知”和“行动”关系,老子强调要遵循道,也就是从认知角度做好自己,而礼仪派人士是先从行动角度做好自己。
认知和行动两条修行渠道,类似顿悟和渐悟,聪慧者和愚笨者,追本求源和实证实修,终归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殊途同归,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