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影视艺术赏析|伯乐已推文选简书·电影院
《满江红》:一部谈不上艺术的商业电影

《满江红》:一部谈不上艺术的商业电影

作者: 落灯花呀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18:43 被阅读0次

    郑重申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满江红》的大名已经久闻多时,也是春节档最具争议的电影。但之前因为种种原因,都没看成功。所以前几天路过电影院,就进去体验了一把真正意义上包场。

    先说结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但谈不上艺术。

    一、成功的商业电影

    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我认为《满江红》既存在着一些优点,也有着一些缺陷,但在商业电影的层面上来说,是瑕不掩瑜的。

    (一)优点

    1.懂得观众的心思

    春节档电影,大家都是拖家带口的去看电影,主要图的就是乐呵。电影在选角中,有了沈腾和岳云鹏等专业喜剧演员加盟,自然是笑点不断,观众情绪拿捏到位。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大受刑和剔肉那一段,沈腾除了搞笑之外的演技,也同样是一流的,让我即便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那种剜心蚀骨般的疼痛。还有眼睁睁看着自己女人,在自己面前死去的那种痛苦、不舍的情绪,也同样感染着我。

    其次,自带话题度的流量明星加入,也让电影扩大了年轻的消费者群体。由于娱乐群体和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悬疑模式的创新

    将剧本杀的模式引入电影,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我有幸作为一个玩过几十个本的老玩家,也稍微能分析上几句。

    首先,两者相似处:一、两者都以凶杀案为开头,引出故事的背景,并以主要破案为主线引出案件背后的故事。二、将所有人物限定在同一个空间内,并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三、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并且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目的。

    这种悬念的开头和叙述模式,无疑都增加了电影的悬疑感,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再加上故事叙述上的层层反转,都让观众的情绪跟着情节上上下下,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不断起伏。

    据有人统计,满江红前后一共有大大小小九次反转,基本上每一次都是出乎意料,让人即惊喜不断,这无疑是进一步增加了电影的卖点。但是个人认为其中也有不足,留待后面论述。

    3.对于人物的塑造

    电影中,最触动我的就是那些对于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的描写。

    张艺谋的电影我看得不多,其中主要看过的有《菊豆》《金陵十三钗》和《活着》,张艺谋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小人物心理的刻画,水平是非常高的。同样的,在这部电影中同样发挥稳定。

    就比如对于细节的刻画,樱桃在剧中是一个多次出现的物象。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桃丫头的手中,鲜艳的颜色与周围环境形成反差,是整部剧的昏暗基调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正如同桃丫头的天真单纯,正如同张大与瑶琴爱情的真挚,还有瑶琴舍生取义时的决绝。

    樱桃是桃丫头手中的鲜艳,也是张大与瑶琴曲中的缠绵,视听效果结合之下,给人印象深刻,也象征了这些小人物身上纯粹与美好的品性。

    剧中还有许多与此类似的物象,秦桧笼中的黑鸽子,刘喜的玉镯子,武义淳的刀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象背后,都有着背后隐含的其他意义,每一次出现都在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其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目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故事戏剧性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将人物关系捋清楚并且给予他们独属于自己的故事,是赋予角色灵魂的关键。

    比如说更夫丁三旺他这辈子最想要的是再尝尝宰相吃过的东西,马夫刘喜最放不下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孙均最遗憾的是当初年少时姐姐对他的误解,甚至连秦桧的替身穷其一生最想要的也不过是做一次自己……

    就像电影里面,张大说的:“你们这些大人物都打着小算盘。”

    不仅小人物,电影里面的大人物,也同样有着自己的私心,是权力与欲望的博弈,是对自己位高权重后声名与性命的在乎。

    小人物和大人物,其实并没什么本质区别。正是这些爱与欲构成了最基本的人性,为剧中的小人物赋予了灵魂,让他们展现在我们面前,宛若鲜活。

    (二)缺点

    抛却我后面要讲的立意问题,电影里面的多重反转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反转,可以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尤其是反转来带的那种反差感,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观众情绪,带来非常好的观影体验。

    电影中九次反转,不乏有非常精彩的地方,但是也有些地方就显得刻意了。而且过于频繁的反转,在观众早就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反正有一半是被我猜出来了哈哈哈)

    因此,就有了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嫌疑。这个反转转得好呢,就是锦上添花,转不好就是画蛇添足。

    就比如说张大和孙均在关押的地方,明明是有机会擒住秦桧的,而且大概率是秦桧本人。可偏偏要让张大送个人头,然后再最后来个反转——孙均没叛变。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又有秦桧替身这个反转。

    所以发现没有,最后这两个反转,其实并没有必须存在的理由,甚至显得多余。

    还有一个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后不杀秦桧的理由和做法。首先主角们的前期目标是揭发秦桧通敌,把秦桧扳倒。然后瑶琴被抓,她破罐子破摔决定刺杀秦桧。但是最后张大他们真正的目标是为岳飞正名,不杀他的原因是要留着他受人唾骂。

    那么问题就来了,张大一行人真正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A.如果是杀秦桧,那么最后为什么又不杀?

    ——这一点矛盾,排除。

    B.如果目标是为岳飞正名,那么瑶琴为什么要刺杀秦桧?

    ——倘若瑶琴目标达成,秦桧被刺杀,岳飞遗言无法传世,那么他就无法被正名,甚至后秦桧还可能被传成死在小人手里的忠臣。

    ——倘若瑶琴是想挟持秦桧。她那时候戴着枷锁,刺杀都难,别提更高难度挟持,更不成立。

    所以瑶琴刺杀的这一行为,唯一达成的结果就是,狼人自爆:临时队友武义淳被杀,队友孙均入狱,自己和心上人暴露,受尽酷刑和凌辱。

    玩过剧本杀的都知道,作案动机是盘凶手的重要一环,再不济主角目标也是故事的重要推手之一,如果这些都是矛盾的,那么这个故事写出来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反正我作为一个观众,我的前期期待并没有被满足,反而随着故事的进展,开始混乱。

    所以这部电影,在逻辑上漏洞百出,很难满足悬疑推理观众心理,也就难免口碑两极分化了。

    其次,如果这部电影不主打悬疑,主打抒情,那么过多的反转更是画蛇添足的添足。

    众所周知,剧本杀里面有一种本叫情感本。情感本有推理有凶手,但是它不主打推凶,甚至推凶根本不重要,因为逻辑感太重,反而会喧宾夺主,淡化煽情部分。

    就像这部电影,到最后都没讲谁是杀死金人的凶手,也就是说它不主打逻辑,可是它又重反转。反转对逻辑是有要求的,虽然电影通过大量信息和一连串的反转让观众无暇细思,但这种模式无疑是经不起推敲的,也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部商业电影。

    不过前面说过,这电影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很好,那么就再聊聊情感部分。

    这一点可以对比同期的春节档电影《深海》,它在反转和情绪的铺垫上都做得很好。

    影片围绕的是南河为救参宿已经死了,作为整个影片最大的反转,并且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呈现了一个抑郁的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前期深海的绚丽神秘、南河的搞怪幽默、时不时出现的丧气鬼,还有最后参宿冲破自己内心屏障的努力,都是对最后反转的铺垫。前期梦境的荒诞离奇与后期参宿回忆和南河冰冷大海里漂泊记忆,形成强烈对比,给观众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

    而《满江红》中密集且连续的反转,则冲淡了这种由反转带来的情感上的震撼,前期好不容易酝酿的对于小人物的同情悲悯之情,在后期刺杀反转刺杀中,渐渐被冲淡,而对于复颂《满江红》这强烈抒情的一幕,由于铺垫不足,不仅无法煽情反而显得尴尬。

    不过毕竟这部电影主打搞笑悬疑,悬疑不行,还能看看搞笑部分。

    不过我笑点比较高。在我看来,不是很能打动我。由于题材原因,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是太过于搞笑的题材;其次笑点比较低级吧,主要靠搞笑的演员的行为和表情来营造和呈现。对我来说就比较无感,不做评价。

    二、简单的情怀消费

    说实话,如果这部电影只是一部主打反转的悬疑搞笑电影,我对它的整体评价都不至于这么低。虽然它有一些小瑕疵,但是终归是瑕不掩瑜。但它的败笔就败在最后全军复颂《满江红》的反转出现之后,好感全无。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编剧,没有读懂岳飞,也没有读懂他的《满江红》。他只是凭借着自己作为一个编剧的本能,觉得好的电影总需要最后来一个煽情部分,所以就加入了“全军复颂满江红”这样一个看似壮观,但实际上很突兀的情节。其次,作为商业电影人,或者说资本,他们非常懂得观众的心理。作为任何一个中华民族人,岳飞和《满江红》就是根植在他们骨髓中的爱国情怀,即便这部电影不在讲岳飞,也不在讲词作《满江红》,但是它需要《满江红》。

    鲁迅先生将中国大多数文臣的品性概括得很好:“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正如同这剧中的秦桧一样,他将自己身前身后的名看得比死还要重要。

    可是他比鲁迅口中那些无用文人更过分,他不仅于社稷无用,还做尽残害忠良之事,可他还是贪慕身前身后名。

    贪慕虚名的奸臣,这是秦桧的格局。

    而岳飞以身报国,不惜身死,其原因在他的满江红里面说得也很清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他的眼中,即便是三十多年来的功名满身,这转战南北的八千多里辛劳与疲惫,于他而言,不过如同地上尘土一般,不值一提。他所思、所想、所在乎未能收复的山河、匈奴铁蹄下受苦的苍生同胞。于是他汲汲遑遑,满腔悲愤,恨不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饥餐胡虏之肉,笑谈匈奴之血,只为重整旧山河,还天下一个太平。

    可以说,在岳飞的眼中,他看到的从来都不是自己功名、自己的冤屈、自己的仇恨,而是整个民族的冤屈,整个民族的仇恨。他精忠报国,报的是家,是国,是南宋子民,是天下苍生,是黎民百姓。

    可在秦桧眼中,他只有自己。没有权的时候想要权,有了权就想要名,所以他才会一边做着陷害忠良之事,一边又满口仁义道德,只为保全自己那可笑的名节,最终落得个为此疾病缠身,惶惶不可终日的下场。

    秦桧之所以为奸臣,岳飞之所以为英雄。

    其原因正在于此。

    可是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什么?

    因为岳飞被诬陷而死,所以他的属下要为他证明,所以他要抵着奸臣的背让他全军复颂满江红。

    你非要说这没问题,其实也还能说得通,只是一下子把岳飞的格局拉低了而已,变得和秦桧一条格局线上了,整个影片的格局也就小了。

    但除此以外,这部电影里面还展现了太多的血腥和杀戮,而这些人物往往都是小人物。他们为了给岳元帅正名,所以都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一个连当事人都未必在意的虚名,舍弃这么多鲜活的生命,真的值得吗?我对这个主题一直都是存疑的。

    如果孙均在最后一刻,为了除掉奸臣,或是为岳飞报仇,或是想给天下一个太平,而选择杀掉了秦桧,我都可以接受。

    但唯独是为了让秦桧在唾弃中受折磨,所以不杀他,这一点我是实在不能理解的。难道他们觉得让这样一个叫奸臣受折磨,比让他活着折磨更多人更重要吗?

    所以在这样的逻辑背后,它为我们隐隐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就是:虚名比生命更重要。

    这是个哲学上的问题。反正对我来说,我是无法认可的,但是影片中也没有给我足够的理由和论证。因为他如果要为岳飞正名,那么它就必须要告诉我正名这件事很重要,重要到比杀了秦桧还重要。

    但很显然并没有。

    或者说,其实编剧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层面。它只是个逻辑漏洞,就像电影前期主角目标是杀秦桧,到后期又突然不杀了,只是要为岳飞正名了。

    给我的观感就是,非常非常不走心,甚至这部电影的编剧根本就没有读懂《满江红》这首词,更没有读懂岳飞,他们只是在消费岳飞,消费《满江红》。

    他只是在借着岳飞和《满江红》的名气,写了一个剧本杀。煽动我们每个中华民族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为之付费。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影上映之初,电影宣传海报中岳飞词作《满江红》会有错别字,为什么官方会公然在评论区将“靖康/耻”,断句为“靖/康耻”,为什么会在大年初一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把“踏破贺兰山缺”引用成“踏破山河”。

    商业电影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有票房有收视不代表好,因为用心都是看得见的。

    最后,《满江红》不错,所以我推荐《流浪地球》和《深海》。

    (虽然这个推荐好像有点晚哈哈bushi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满江红》:一部谈不上艺术的商业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rb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