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无奈是什么?可能每个人会说出许多的无奈,不过最无奈的莫过于很多人最终会成为自己最不愿意成为的那类人或者那个人。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已经或者即将成为自己最讨厌最不愿意成为的那类人。因为,如果承认,那就是一种无法接受的自毁前程。
成为什么样的人,按照可能的优先顺序,首先是成为父母性格那类人,管你喜欢不喜欢,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身上已拥有了父母类似的性格,尤其是曾经令你讨厌的性格。然后是成为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至亲、朋友、领导、同事、其他人等讨厌性格那类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很难很难,成为自己不愿意成为那类人却在不觉不意中完成,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都是防御机制过度使用惹的祸。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反向、认同、理智化、隔离、抵消、与攻击者认同等防御机制的过度运用,是主要原因。我们现在常说孩子是神兽,其实人人都是神兽。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如有机会都想光宗耀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成为伟大,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这就是神性的一面;同时,我们都还有本能的基本需要,这就是动物性的一面,如饥饿需要吃饱,寒冷需要温暖,成熟需要婚配,被攻击需要自卫等。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就是需要层次论:人都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与被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超越自我需要,我们不仅需要满足低层次的本能欲求,也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按照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人生就是超我、本我、自我冲突协调的结果。
从《人格心理学》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讲,一切外在表象,都是内心需求的表达或者反映,没有什么意外可言,都有心理需求原因。简单说:人生没有意外,人生需要变态。怎么来理解呢?佛家说人生的终极是佛,道家说人生的终极是道,基督教说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儒家说人生的终极是仁,太玄乎,常人听不懂,只需要认可心的本原是清净无染的,其他纷繁复杂的心思都不是心原有的状态,但是又离不开本来的心。心正像那个树根,长出来的枝繁叶茂和繁花似锦,它们不是树根,却也离不开树根。还是从现代心理学意识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出发来解释吧。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意识是人的整个意识结构的一小部分,犹如冰山一角,无意识才是人的意识结构的主体,所以人的大部分活动是受无意识决定的,好无奈啊!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有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是动物层面的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只知道“我要”“我要”,不管能不能要。超我是在六岁前形成的,孩子把父母和社会的要求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监督自律(所以又有幼年决定论之说),遵循道德原则,只知道符不符合道德原则,不管你需不需要都在内心警告“不给”“不给”,好严格好苛刻啊!如果按照本我的欲求去过日子,人生无疑就是动物人生,只管自己需不需要,不管符不符合社会规则,结果一定是人人喊打头破血流的;如果按照超我的追求去过日子,自然他人开心,社会欢迎,可是个人基本需求被压抑,长此以往,最终必然以各种变形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身心面临崩溃危险。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人生发展出了自我这个人格,也就是适当满足本我的欲求,适当接受超我的追求,适当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我,就能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荣格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荣格认为人的意识结构应该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认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决定论,但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是个性化的情结,如:自卑情结、自大情结、青鸟综合症、思乡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师情结、初恋情结、处女情结、处男情结、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完美情结、成功情结等,过度执著情结往往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类、族类共有的原型,如:上帝原型、恶魔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阿尼玛原型、阿尼姆斯原型、英雄原型、人格面具原型、阴影原型、自性原型等,拥有上帝原型的人,内心也同样潜藏着恶魔原型,所以搞得好就是济世度人,搞不好就是毁灭自己危害社会;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柔情似水的阿尼玛原型(男人心中的女性性格),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强刚毅的阿尼姆斯原型(女人心中的男性性格),适度表达即是整合平衡有利于人生幸福,过度表达或压抑则人生偏执烦恼无度。荣格认为,成熟的人,健康的人生,就是要发展出足够多的子人格(人格面具),以适应不同生活场景的需求,所以说人生需要变态,恰当、准确、适宜、适时的变态,也就是转换子人格,是健康生活的需要,是适应生活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成熟的人,不健康的人生,则是不能恰当、准确、适宜、适时的变态,就是不能根据生活场景的不同及时转换子人格,或缺乏相应的子人格应对场景。长期固着一个人格面具,不仅人生刻板固着,而且由于其他需求被压抑,会以另外的变形方式、变态方式表达出来,成为不适宜的双面人生或者多面人生,或叫做多重人格障碍。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过去生活中子人格应对不恰当或者子人格缺失,发现自己有无过度执著原型问题,从而产生觉醒顿悟,在今后生活中学会恰当运用子人格或建立新的适宜子人格来适应人生走向健康。
现在再来看为什么很多人会成为自己不喜欢的那类人,就容易理解得多。我们讨厌一种行为,讨厌有那种行为的人,恨不得把那种人、那种行为从自己的视野中清除,从自己的意识里清除,这就是压抑自己内心同类的需求,否认自己内心也有同类需求,把自己也有的同样心理需求全部投射到我们认为不喜欢的那个人身上,于是觉得自己很高尚,很圣洁,觉得自己认同了那些崇高伟大的思想言行,从此戴上一个圣人完人的面具,殊不知已经成为洁癖和强迫者,无意识的把自己的各种心理行为隔离开来,好像一个梦游者,不曾知道自己做过什么似的。问题轻微的人,在心理不断清洗,强迫清洗,恐惧污染,唯恐有一点不圣洁的东西污染,执着于内归因则伤己,执着于外归因则伤人。问题严重的人,则投射在外界环境或他人,觉得这个世界满满的垃圾,都是不如意的人和事,看谁都不顺眼,看任何事都有问题,有谁来问问则认为是不怀好意想来挑战,没谁来问问则认为是冷眼旁观想看好戏。于是只有不断的强迫清洗,一边标榜自己强大,一边诋毁指责他人,找着个点就随意攻击,有事无事爱谩骂追责。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高傲的人其实内心很自卑,一个外表刚强的人其实内心很脆弱,自卑和自大就像一个钢镚的两面其实是一体的。一个不分场合秀恩爱的人,很有可能潜藏着婚姻危机,这就是“秀恩爱,死得快”的现象。一个对士兵关心无微不至的人,却在奖功罚过上优柔寡断,最后自刎乌江的英雄项羽是这样的典型;忍得胯下之辱,渴望被人赏识,敢说用兵多多益善,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韩信是这样的典型;开创了“开元盛世”同时也促成了“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是这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是这样,逼的诸葛亮写《出师表》表忠心的“乐不思蜀”阿斗刘禅是这样……超强的个性,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灭你,这就是所谓的优点就是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说。一个人,当他(她)对父母、亲友、师长、领导、同事中某类行为深恶痛绝时,必然会发展出一个与之相对的子人格来抗衡,来表现,来表达,来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被排斥的行为代表一种心理需求,不仅那些人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我们把不认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当成了不认同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压抑了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承认自己有同类心理需求,于是只有拼命的用相反的子人格来抗衡,好像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超我打架一样,最终就是伤痕累累的自我,如果超我败下阵来则更是惨不忍睹,本我会变本加厉的泛滥变态得无以复加,这就是常说的:不能流芳千古,就能遗臭万年。此时,你就理解了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的人为什么会在下属面前耀武扬威,在权威面前谦恭讨好的人为什么会在百姓面前不可一世,在外面对他人彬彬有礼的君子为什么会在家里妻儿老小面前态度蛮横,在外国人面前顶礼膜拜的人为什么在国人面前一脸鄙视,在日本鬼子面前点头哈腰的汉奸为什么在中国乡亲面前穷凶极恶……此时,你就理解了:有的人说,我最讨厌嚼舌根的人,其实自己就是那个最讨厌的人,因为此时自己就在嚼别人的舌根;有的人说,我最讨厌斤斤计较的人,其实自己就是那个最讨厌的人,因为如果你是宽厚大方之人,又何来不能容忍的分别心;有的人说,我最见不得拉帮结伙搞小集团的人,其实自己就是那个见不得的人,你如果不拉帮结伙搞小集团,又何来这个人不在我集团的说法……此时,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不知不觉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类人或那种人,为什么我最亲近的人可能会成为我不喜欢的那类人……
举个例子来说说吧。很多人都是通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认识培根的。怀着对知识巨人的崇敬之情,循着兴趣的脚步,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培根是一个英国人(1561年~1626年),他12岁至16岁在著名的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学习法律,此后进入政界,步步升迁,官至检察总长和大法官,可以说在培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官场顺达的幸运儿。
但这样一份官员的简历远不能使培根成为一个光耀历史的伟大人物,他之所以赢得永久的历史声望,则是得益于他的几部哲学著作和这些著作所传达的科学思想。培根在《论说文集》、《新工具》和《新大西岛》等一系列著作中,以“不同凡响当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笔”阐述了他对政治、哲学、科学和人生的观点和理论,他强调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主张采用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人类一切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向前的最大动力的论断。培根的上述思想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培根位列第90位。
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培根在给后人留下他的优美文字和光辉思想的同时,还留下了一堆品行上的污点。史料记载,培根是一个醉心于权力的人,为了追逐权力,他对国王和权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并以他的文采拍出了一流的马屁,求得了一生官场的顺风顺水。培根把他的婚姻与财富挂勾,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些有钱的寡妇和富家小姐身上,以至于直到45岁才娶到了一个郡长的女儿。培根经常借贷,却从不偿还债务,并曾经因此而被捕。在培根担任大法官期间,他大肆索贿受贿,上演了一幕幕吃完原告吃被告的丑剧。培根最大的污点是他对于自己政治上的恩人的落井下石。艾塞克斯伯爵在政治上曾经帮助过培根,后因为反对国王而被培根告密并被处死。
很难想象,一个真理的不懈探索者,一个文采飞扬的思想家,一个参透人生真谛的智者,怎么会与一个贪婪、投机、卑鄙的小人联系在一起,这些奇怪的现象怎么会如此惊异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如果我们用上述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下形成培根双面人格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伟人光辉的形象背后会留下一个卑劣小人阴暗的影子。
难道就没有办法打破这个怪圈和魔咒了吗?当然不是的。自古以来就有种种探索,释迦牟尼觉悟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众生皆有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分别妄想,一切本来智后得智皆自动现前。老子《道德经》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孔子则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说的都是人生有终极,终极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佛家讲平常心就是对治分别妄想执著的有效策略,道家讲无为而无所不为是对治策略,儒家讲“中庸”“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对治策略。所以,儒家的拿得起责任义务,佛家的放得下利益欲望,道家的看得开得失荣辱,法家的想得通生死命运,就是具体的方法。而荣格则是从人格健全完善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子人格的恰当出场,是人生这场大戏是否完美的重要因素,与儒家倡导的“五伦十义”有异曲同工之妙,知道此时自己是什么角色(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知道这个角色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这即是儒家的“五伦十义”,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人格健全完善。所以,在世俗生活中,多面人生准确表达是人生的常态,单面人生或者双面人生执著不变才是人生的变态。
曾经听有人说过一个不可思议的话题,说的是:人在临终弥留之际,生前所做过的一切在大脑中会像录像带倒带似的以过去相反的方式重新体验一次。意思就是说,你活着的时候对他人做过什么,临终前的意识中会以相反的方式出现幻象,让别人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这种说法不知道有没有科学根据,倘若果真如此,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善恶到头终有报,或者是临终清算吗?如果是这样,生命就是一次轮回,生命就是一场报复(或许报恩,或许报怨),也可以说生命是一场平等的游戏。如果是那样,人生就是一场被动的、无趣的、无意义的旅行,你曾经打我一拳,我必须以同样的方式还你一拳;你让我不得舒服,我也必得让你不得好过,虽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可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最终做了令自己讨厌的那类人现象。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而有自由意志,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样有为选择负责任的义务。如果消极角度的来看,这样的人生算得上无意义无价值的人生。但是,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生其实也可以赋予意义与价值,足以促人警醒,活着应该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在于发觉,人生的价值在于选择和改变,当我们觉察到此时我的人生模式时,我们就拥有了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善待他人、善待自己,还是以牙还牙、随波逐流,这是我们的选择权。同样,发觉我的人生模式不能到达我想要的人生,我仍然拥有选择改变的权力和机会,当然我们应该明白,一旦选择,也就有了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的义务,剑走偏锋似的选择自然有极端的结果等待承受,真善美的选择也一定会有同等的体验回报。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归焉,万物育焉”,佛家提倡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心现识变,当体即空,非空非有,空有不二”,道家提倡的“大道无为,顺其自然”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一种预防和矫治人生无意识偏常的良方。
知识的多少不能决定心理是否健康,财富的多少不能决定心理是否健康,气质高雅与否也不能决定心理是否健康,决定人心理健康的是人格健全完善与知情意行整合协调,是藏在知识、财富、气质背后的人生境界。你喜欢的难以割舍的东西,可能就是你的人生设限和执著,放不下执著就不可能有所前行;你害怕厌恶的东西,可能就是你的心理障碍和人生阴影,不敢面对则终难见彩虹和一览众山小。能够及时觉察此时此刻自己的情绪,以一颗平常心、敬畏心、感恩心、知足心去面对不能回避的现实,放下过多的欲望,平衡好生活得失,经营好内在心灵的田园,这才是走向平静、从容和幸福的路径。当你开始取舍你的得失,平衡你的生活,你就能淡定从容地生活,享受时光的美妙。
好啦,这样拉拉杂杂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的文章您还能坚持读下来,这也是一种选择,既然说有选择就有回报,我这里就把正念疗法的心理扫描技术回报介绍给您,以帮您扫除身心疲劳与困扰。注意,是心理扫描技术,不是身体扫描技术,身体扫描技术是用意识去扫描身体的每一部分,以利达到身心放松;心理扫描技术是用意念去扫描心灵和情绪意象,以利达到回归本心,体验心本来就有的清静、清闲、清凉感受,这就是“觉知平常得自在”的含义,“觉知”是一种能力,能够及时觉察此时此刻心在干什么;“平常”是一种态度,不论心生何种情绪,我们都以平常心去对待;“自在”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境界,那是心本来的面貌。闲话少说,现在请你以自己感觉舒适的姿势坐好或者躺下,手脚怎么舒适怎么摆放,深呼吸三次:用鼻子吸气,一直一直吸到小腹,感觉吸不进去了憋住,感觉憋不住了慢慢从嘴巴里呼出,此时体验身体和心理的感受,连续做三次这样的呼吸体验。好的,下面我们开始做心理扫描技术体验,可以意守小腹肚脐周围,也可以意守身体任何部位,也可以什么地方都不守(“王湛之学”中与王阳明同时代的儒家心学大师湛若水就提倡“涵养心性,静养端倪,随处体认天理”)。首先心里默念:让情绪的污水自由流淌,让不良的情绪尽情宣泄,我作为一名静默的观察者,既不主动攻击,也不被动逃避;既不迷恋偏爱,也不厌恶嫌弃。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观察体验我的情绪、情感、心境、心情的象征,证悟我的心性。然后开始呼吸训练:吸气——憋住——专注体验和目光内敛观察——呼气——憋住——专注体验和目光内敛观察——吸气——憋住——专注体验和目光内敛观察——呼气——憋住——专注体验和目光内敛观察……这样循环下去。在整个心理扫描过程中,您必然会遇到失念现象,就是心忽然忘记了做呼吸训练这件事,跑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您不用谴责自己,只需把心拉回来,继续做呼吸训练就行,专注力不是一天就可以训练出来的,需要觉察力时时刻刻帮助维护。您必然会遇到幻象或者幻听问题,就是在呼吸训练过程中出现其他图像画面或者声音对话,那些都是您情绪化为的图像或声音,也可能是您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显出的幻象,您的态度就是平常心对待,做个旁观者,好的幻象不要心生喜悦随波逐流,不好的幻象不要心生恐惧厌恶逃避对抗,记住:面对一切幻象声音,您只做个旁观者,只生平常心。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则一切幻象和声音都会自然消失,这就是“我无为则民自化,我好静则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我们内心的“民”就是那些幻象和声音,只要您选择“无为”,选择“平常心”,不论那些“幻象民”是何等不凡何等怪异,都会自动消失转化回归心的本原状态(本无生灭、能生万法),都会回归心不偏不倚不贪不执的中庸中正状态(本不动摇),都会呈现心本自富足无欠无余的圆满动力状态(本自具足),都会回归心朴实无华的本原状态(本自清净)。长期坚持练习,自然会回到清静、清闲、清凉的本然状态,回报的自然也是清静、清闲、清凉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