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电影行业从业者或者电影爱好者,影史上著名的“新浪潮运动”一定耳熟能详。
“新浪潮”(又称“电影手册派”、“作者电影”)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戈达尔说:“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鳖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
什么是新浪潮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在好莱坞的强大冲击以及电视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下,法国电影步履维艰,传统制作模式受到威胁和动摇。
1958年,法国大银幕上出现了克罗德·夏布洛尔的《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我这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
1959年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自此,新浪潮运动势不可挡地开始了它在全球范围内的革新运动。
新浪潮电影反对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和叙事方式,要求电影回归电影,电影导演应该像小说家一样,把摄影机当做小说家的笔来使用,不受制于剧本和所改编的小说,也不受制于电影企业的商业模式的限制,拍摄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往往集编剧、导演、对白、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总体来说,新浪潮导演反对片场电影风格,蔑视传统电影的精致和循规蹈矩的面貌,提倡个性化的、随意的、灵活多变的、即兴自然的创作风格。
新浪潮大胆挑战观众既成的观影习惯,如:对白的口语化、表演的即兴化和生活化、打破“第四赌墙”、反对传统的缝合体系、断裂式的不合逻辑的情节等,形成了天马行空的、标新立异的创作理念。
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如6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80年代后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国际影坛的。
英国电影新浪潮
50年代中期,英国的年青一代电影人们也开始了新的电影语言的探索。和法国新浪潮类似,英国的新浪潮也是从反对浮华浪漫的好莱坞大片开始的。
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和肯•洛奇(Ken Loach)等代表人物都在这一时期拍出了自己的代表作。
这些电影经常会被归结为“厨房水槽现实主义”(kitchen-sink realism),这一概念来源于小说,成形于英国。看名字就知道,故事的发生地点集中在厨房这个每日鸡毛蒜皮的地方,琐碎的现实被撤下遮羞布,伦敦工人区廉价拥挤的公寓登上舞台,混乱肮脏的厨房里上演着剧场之外的真实生活。
这些影片营造日常生活的阴暗面,表现那些坚韧不拔的人,并且诞生了所谓“愤怒青年”(angry young men)的角色——这也是贯穿于新浪潮运动的词汇。
某种程度上,这两个词语也为之后的各个“新浪潮”设定了一种文化范式——以转型时代迷茫、愤怒的年轻人为主角,关注日常生活的真实、残酷与诗意。紧接着“自由电影”的法国新浪潮如此,二十多年后杨德昌们的“台湾新浪潮”也是如此。
所以有心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事实上,英国新浪潮比法国新浪潮还要早上三两年,因此,厨房水槽现实主义电影与法国新浪潮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
相较于其他国家,英国的新浪潮运动在美国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但是其对于英国电影制作者来说不啻于一场革命。
40年代末,一群电影爱好者在牛津创办了《Sequence》杂志,身为编辑的林赛·安德森,第一篇文章就批评英国电影太落后,其“愤怒程度”并不亚于七年后特吕弗发表的“新浪潮宣言”《论法国电影的某种趋势》。
《Sequence》只出了十四期就停刊了,但是这帮“厌恶”好莱坞的年轻人,比如林赛·安德森和卡雷尔·赖兹,也像特吕弗一样“弃笔从影”,开始自己拍起电影。
他们说,他们的镜头是为了挖掘那些“寻常生活的诗意”。安德森说,电影创作应该像写诗、画画、作曲般自由。他将这场从伦敦开始的电影革新实践,命名为“自由电影运动”。
林赛·安德森等导演签署的自由电影运动宣言书
林赛·安德森被公认为英国电影新浪潮的先锋之一,他曾说过,电影已经变成了一种“势利、反智、压抑情感”的固定模式,幸好英国新浪潮改变了这一现象。
林赛·安德森的作品《如果》是新浪潮代表作之一,这部大获成功的影片为他摘下了当年的金棕榈大奖。片中,叛逆的米克·特拉维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饰)进入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他厌恶学校的专制,于是掀起了一场革命。影片在当时颇具争议,正与60年代的暴力抗争相呼应。
1959年,《愤怒的回顾》剧本被托尼·理查德森搬上大银幕,成为“自由电影运动”的故事片开山之作。自此,“自由电影运动”渐渐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卡雷尔·赖兹拍了《浪子春潮》,描述下层社会一名“愤怒青年”的浪子生活;托尼·理查德森《蜜的滋味》主角是一个同样处于底层社会的年轻女孩,赢得了当年的戛纳影帝和影后双项大奖;还有林赛·安德森的《如此运动生涯》,将“愤怒”融于一段跨越阶级的无望爱情,获得了奥斯卡和戛纳的提名。
去英国学电影是无数人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