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些年成了热门话题,今天早上在樊登听书,听了一本书叫做《父母的语言》
在第一章中主人公以人工耳蜗的手术后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同样的技术却得到不同的结果。根本原因时手术后家人是否能够给予足够的语言词汇的刺激。这些刺激时造就孩子未来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是否一路优秀。
文中讲到了一个小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美国学者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孩子,进行了一项研究,对这些孩子进行集中的词语训练可是收效很小,究其原因发现孩子在三岁之前语言词汇量的刺激量决定了孩子日后学习的能力。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是否在孩子需要我们给他助力的时候给了他相应的刺激呢?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并没有读到这本书,可是歪打正着的,我就是这样做了。每天我会刻意的跟孩子去互动,去聊天。给他说话的时候常常用到很多形容词和名词。但是孩子在小的时候,情绪的引导和认识方面,我却做的并不到位,应该在孩子哭的时候,说出来,宝宝是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玩具,所以感觉特别的伤心,所以想哭对不对?妈妈理解宝宝,妈妈来抱抱宝宝,这样你会不会感觉好点了?类似这样。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的哪一步做得不到位,日后你就会在这里吃尽苦头。比如说现在我就是每天要试图理解和接纳,并且引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去进行情绪管理。这是一件很抓狂的事情。特别时碰到你自己事情多又不顺利的时候,真的会感觉到奔溃。
我常常见到身边的宝妈们,为了让孩子安静些,会让孩子在旁边看手机,这是最应该杜绝的,因为手机既没有共情也没有交流,只会培养孩子的冷漠。所以长期专注于手机的孩子,上学后如果老师批评或者家长批评的时候,孩子总是很冷漠的对你。让人感觉非常的不爽。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书中提出了四点需要父母做到的:
第一是共情关注。我们在孩子三岁之前一定要培养起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那么陪伴孩子阅读就是我们作为爸爸妈妈最重要的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爸爸妈妈告诉我说,自己家的孩子随他爸,根本不爱读书,我一读书他就摸摸这,看看那,一点都不专心,我告诉他如果在不认真就不给他念了,他也无所谓。没用。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很着急,什么叫做共情,是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碰了下别的东西,那么你要立马问他,:“哦,宝宝喜欢被子上的花是吗?故事里的小熊也特别喜欢美丽的花,或者可以跟孩子聊聊花开了谁会来呀?”之后再引回故事就好了。刚才这样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这不叫做注意力不集中。孩子3岁之前对于身边的所有东西都是有着强烈的好奇的。所以这个很正常。我们要学会共情就是知道孩子现在关注什么,我们需要怎么样引导他在这里学到东西就好。
第二是充分交流。多跟孩子聊一些可以引发孩子思考和寻找答案的问题和话题,我记得儿子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小汽车,买了很多小汽车的图片书,还有小汽车的玩具,那么我就会带着他让他看路边停靠的小汽车有啥区别?颜色有区别吗?这是什么颜色?宝宝喜欢什么颜色?车标的不同,后来还在网上搜了很多车的图片,让他看看有什么不同,会和他一起画小汽车,做这些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很多的交流,你一句我一一句的。每次时间都过的很快。孩子也很喜欢。所以现在孩子的表达和对书本的渴望都很强烈。
第三是轮流谈话,也就是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用命令式的语言。在命令语言下长大的孩子会在青春期的时候更逆反。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是否带有正向的积极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后是固定式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也就意味着孩子长大后的成就的高低。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小学或者初中。也没有关系,做总比不做好。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孩子也会感知到,也会有所改变。所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