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骆问礼“名字号”背后的文化深意

骆问礼“名字号”背后的文化深意

作者: 弘虫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12:08 被阅读0次

古代的称谓比现代人复杂,一个人除了有“名”,还有“字”,还有“号”。“名”是刚生下就取的,“字”是成人后取的。“名”与“字”两者有必然的联系,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名、字之外,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故又称“别号”。《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所以早期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后来泛化,识字的不识字的也都给自己取号,且取号与取名、取字不同,取号不受字数限制,也不受数量限制。

我们现在问一个人“你叫什么名字”,其实只是问对方的“姓”和“名”,“字”和“号”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如果在古代,回答就复杂多了。尤其是现在查古人的资料,必须首先牢记他的名、字、号,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遗漏珍贵的文献。譬如查“王冕”的时候还得查“元章”“九里先生”等,查“杨维桢”的时候还得留意“铁崖”“铁笛道人”等,查“陈洪绶”的时候还得关注“章侯”“悔迟”等,查“骆问礼”的时候尤其不可忘记“缵亭”这个号。

古人取名比现代人复杂,但也比现代人更讲究文化。现代人给孩子取名,讲究生辰八字,重视电脑评分,所以不得不把取名的重任交给取名公司或算命瞎子,名字是取得稀奇古怪了,电脑评分都在95以上,然其寓意却也趋向类同,至于父母的寄托和文化的深意,那就别提了。古人也讲迷信,但在取名上却更重文化,重寓意,所以一个人的名字往往有出典,有说道,一个名字能做出一篇文章。

且以骆问礼的字号来说明。骆问礼,字子本,号缵亭。一名,一字,一号,这在古人的取名中是属于最简单的。但这些字号的背后,却藏有深意,透露出名、字、号与个人命运之间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

骆问礼的名,当然是他出生后父母给取的。取名“问礼”,说明骆问礼父亲骆骖颇有水平。不仅有水平,而且还有胆量。这两个字出自《论语》中的《八佾》,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威。’”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回答回答林放,话中有一个极敏感的字“丧”,若是放在现在,哪个父亲敢从这里提取名字?打死他也不敢。但骆问礼父亲却敢,他看中“问礼”两个字了,他想通过“问礼”二个字,希望儿子通四书五经,尤其能通儒家关于礼的教导。

事实证明,“问礼”一名取得好!因为它直接影响了骆问礼的功名成就。可以这么说,骆问礼后来能考中进士,跟父亲当年给他取这个名有直接的关系。何以见得?因为骆问礼自从被人叫作“问礼”开始,自从他懂得“问礼”的含义开始,他就把四书五经中的那一部《礼》书,当作了一生的大书,并直接影响到了骆问礼后来科考的选科。古代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选择攻读哪一本经书,是因人而异的。当年杨维桢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相当重视,他给几个儿子选的科目是:长子维植学《易》、次子维鲁学《书》、三子维桢和四子维柢学《春秋》,最后只有杨维桢就是以《春秋》考中进士的。骆问礼呢,因为取名为“问礼”,因为从小对《礼》就有涉略,所以最终以《礼》起家考中了进士。

从出生开始,骆问礼一直被人叫作“问礼”。到二十岁,骆问礼真正成为男子汉,于是要举行一个叫“冠礼”的成人礼,从这一天开始,骆问礼正式有了“字”。骆问礼的字叫“周传”。从此,人们不再叫他骆问礼,而叫他骆周传了。这个“周传”与“问礼”貌视不相干,实际却有必然联系。因为“问礼”与孔子有关,而孔子是周鲁人,所以骆家给骆问礼取名为“周传”,给骆问礼从弟骆问褅取名为“鲁传”,看得出,长辈希望骆氏子弟个个都能成为儒家子弟。

但骆问礼并不喜欢“周传”这个字。所以后来,他自作主张地将它更换了。换成了什么?换成了“子本”。所以骆问礼也叫骆子本。所以《万一楼集》上他署名“诸暨骆问礼子本”。“子本”与“问礼”之间也有联系。联系在哪里?原来这个名和这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即“问礼之本”。骆问礼无非是将“之本”改为“子本”而已。但“子本”的寓意显而易见:子本子本,人子之根本。人子的根本是什么?是“孝”,这仍然没有超越“礼”的范畴。骆问礼除了更改自己的字,还顺便把从弟骆问褅的字也改了,而且是一改再改,先是将“鲁传”改成“默传”,后来又将“默传”改成“子说”。关于这件事,骆问礼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更字说》。文中说:

问礼旧字周传,一旦自更曰子本。从弟问禘,字鲁传,予曾更之为默传矣,因复更之曰子说,义本林放。“问礼之本”或“问禘之说”明白显易,不烦他词也。于戏!禘固有说矣,礼不特有本,君子循名责实,吾与弟不知何修而能践夫字之义也。

因“问礼之本”而有问礼字子本,因“问褅之说”而有问褅字子说,的确明白易懂。骆问礼当年之所以改字,就是为了与从弟“循名责实”“修而能践”,是一种自励,一种自期,其作用相当于座右铭。

人子的根本是孝,孝的表现是继承先志,光大门第。于是,骆问礼号“缵亭”也有了依据。缵,读作zuǎn,意思是“继承”。缵,原本是骆问礼给自己家里一个读书亭取的名。如同骆问礼父亲取“见大亭”,骆问礼曾太父取“自有亭”,骆问礼为了尽人子之本,为了继承先辈的德业,就给自己的读书亭取名为“缵亭”。他在《万一楼记》中这样开笔:

骆子始名其读书之亭曰“缵”,盖先曾太父有“自有亭”,老父有“见大亭”,而德业皆未尽究,不揣欲宏其绪云尔。“自有”者,取颜子“不改其乐”章句中伊川程子“自有乐处”之义。“见大”,则亭当山阜,所见殊大,而亦取濂溪周子“见大心泰”之义。欲缵此二义,良有不易者。

所以,骆问礼的号,其实是他读书亭的名称。“缵”字里蕴含着人子之责,“缵”是一种责任,“缵”是一种担当,“缵”仍是自我鞭策和自我激励。

名字与个人的作为、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在骆问礼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读《万一楼记》,发现骆问礼初任行人司行人时,曾向皇帝上了14道奏疏,约计三万余文字,其立论大多依据他精通的《礼》经。骆问礼辞官归乡后,自制家礼,既是对儒家《礼》经在一个家族的实践与深化,也是他深知“子本”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至于他的《万一楼集》,则更是他“缵”前辈德业的写照。

骆问礼对于取名,曾写过一系列的文章。除上文提及的《更字说》外,还有《更字第克中说》《楼养吾号说》《更字第默传说》《族叔字汝诚说》《字王学甫说》《二楼生字说》《字说》等。在骆问礼看来,取名取字取号,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门大学问。而这样的重任,如今竟落实在取名公司和算命瞎子身上,怕是他们无法担当的吧。

相关文章

  • 骆问礼“名字号”背后的文化深意

    古代的称谓比现代人复杂,一个人除了有“名”,还有“字”,还有“号”。“名”是刚生下就取的,“字”是成人后取的。“名...

  • 朱紫阳之功臣:骆问礼痛批王阳明

    NO1 骆问礼虽师出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绪山先生),但他对于轰动当时的阳明学说,却始终坚持批判态度。骆问礼的这种“背...

  • 骆问礼《寱语序》

    《寱语》者,从兄舜传晚年杂诗也。兄自题如此,然而语实非寱也。君子曰:“似孟东野。”嗟夫!千金之子求一言之几乎道而不...

  • 《大人一指》:骆问礼的问礼之作

    张岱在《越人三不朽图赞》中,列举了诸暨七位可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其中枫桥独占四位,依次是杨铁崖...

  • 骆问礼《高士轩记》

    元厓子初与予同事绪山钱先生,时予方弱冠,为学文词,而元厓子彬彬,学已有成,与先生独相得。自后,元厓子学益进,不惟师...

  • 骆问礼《万一楼记》

    骆子始名其读书之亭曰“缵”,盖先曾太父有“自有亭”,老父有“见大亭”,而德业皆未尽究,不揣欲宏其绪云尔。“自有”者...

  • 骆问礼《通家子记》

    方今仕宦子弟彼此俱称“通家生”,予一不知“通家”之所由名也。夫四海九州,地未必同,其祖父之仕宦,时与迹未必同,幸而...

  • 骆问礼《待云集序》

    作举业文非我分也,而年老无事,以课儿辈,讨论日精。不敢谓前无古人,而来者恐不能易矣。顾国家养士日久,文至今日,蔚然...

  • 骆问礼《见大亭记》

    见大亭者,家君两英公所作,在宅前之山麓。宅面南,而亭西向,因山势也。紫薇山在其左,钟山在其右。登亭,则枫桥一境皆在...

  • 骆问礼《蜡屐编序》

    人之言曰:“经义,敲门砖耳。”重门洞开,而握之如金玉,不惟人以为嗤,己亦知其不可。而每就一篇,欣然自得,甚且手舞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骆问礼“名字号”背后的文化深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wf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