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146807/55544a31a83a066a.jpeg)
张岱在《越人三不朽图赞》中,列举了诸暨七位可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其中枫桥独占四位,依次是杨铁崖、王冕、陈洪绶、骆问礼。若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来论“贤”,则骆问礼无疑是“枫桥四贤”或“诸暨七贤”之一。在今天看来,骆问礼虽无“枫桥三贤”那样妇孺皆知,但论乡贤对诸暨地方的贡献,骆问礼却是最大的,贡献之一:移风易俗,自制家礼。
张岱笔下就突出了这个内容,他高度评价骆问礼:“治家严肃,自制家礼,深合古制,宗党遵依,奕世不改。”又用“赞语”点赞骆问礼:“自制婚仪,不用鼓吹,更肃家规,不富声伎。”正因如此,张岱还给他下了一个“朱紫阳之功臣”的定论。
NO1
朱紫阳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朱熹是骆问礼生平最佩服的人物,朱熹最具影响力的礼学著作就是《朱子家礼》,这是朱熹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的一部书,体现朱熹因革损益、博采众家的礼学思想。正是受这本《朱子家礼》的影响,一生追随朱熹理学的骆问礼,学以致用,因地制宜,破旧立新,大胆改革,从而在410多年前的枫桥,诞生了一部宗党遵依、历世不改的《家礼》。
骆问礼自制的《家礼》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家礼》的具体内容又有些什么?恐怕现在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400多年过去,世移时易,曾经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一次次冲击和稀释,人心不古导致社会风气与儒家道德背道而驰。故骆问礼的《家礼》后来受人冷落,既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骆问礼的这部《家礼》,一字不漏地保存着,就在骆问礼煌煌巨著——《万一楼集》里面,卷四十七收录约8000文字,就是这部家礼的全部内容。只是,明眼人也未必能发现它的真面目。因为它不叫“家礼”,它有另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大人一指》。
跟骆问礼其它文集名一样,“大人一指”也有含义深藏其中。骆问礼在此文集前专门写了一篇序言,提到了命名的由来。
“大人”一词,跟儒家所谓的“大人”“小人”有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故在儒家看来,“大人”就是那种品德高尚的人,是君子,是贤者,是完人;而“小人”则是没有道德自觉、缺乏品德修养、只有口腹之欲的人,不是完人。所以骆问礼开篇就引用《孟子》的话:“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意思是,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一指”一词,是“一指掌耳”的简称,骆问礼的原话是:“其自处,则存乎人;至其所当行,则有《大明会典》及《家礼》仪节在。斟酌而行之,一指掌耳。”君子独处时,也能够深刻领悟如何做人;至于做事,则遵循《大明会典》和《朱子家礼》。如果遇事能考虑周全,做个礼义君子其实也是简单的。骆问礼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认真对照礼义标准,不扣不折去实践去行动,那就不会沦落为“小人”,就不会“细行不矜,终累大德”,以致闹出荒诞不经来。
“大人”与“一指”合起来就是:“大人,一指掌耳。”引申开去就是:做君子易如反掌,做君子的道理浅显明白。当然,如果非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似乎也可以引申为“君子礼仪”“君子指南”“贤者必读”之类。
NO2
骆问礼为什么要写《大人一指》?他没有明说,但序言中无意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简言之,这是时势所迫,这是改革所需,而要破旧立新,则舍我其谁!
“谬戾易见”的现实。骆问礼时代的枫桥,其“习尚”(社会风尚)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骆问礼说:“窃观乡里中,习尚多有不当于礼、不协于义者。”社会风尚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义,奢侈浪费、迷信无知、恬不知耻、违背道义的现象司空见惯。用骆问礼的话来说是“在今所列,则其谬戾易见”,具体表现在冠、婚、丧、祭“四礼”的方方面面,譬如“丧礼”中存在着“烧无常纸”“饮酒食肉”“设酒食以待客”“棺用川木”“棺中置桃枝米粽蒸底等物”“借亲”“置水沐浴”“作佛事”“送葬繁华”“送葬酒食”等等陋习。如果放任这种现象不顾,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越来背离做人的规矩,“细行不矜,终累大德”。“矧此一乡,孰非吾骨肉懿亲?知其不可,而不相率为大人事,然则终小人耶?”骆问礼动情地说,身处枫桥一乡之中,哪一个不是我的骨肉至亲?明知骨肉知亲的做法是荒谬的,而我却不能引导他们往君子路上行走,反而眼睁睁看着他们一个个沦落成小人,我于心何忍啊?
“移风易俗”的责任。社会风尚出现了问题,责任在谁?由谁来纠正?当然在君子。骆问礼说:“夫古之君子,善则与天下共为之,不善则与天下共改之。”现在既然出现了种种“不善”,身为君子的枫桥人岂能坐视?岂可不“共改之”?骆问礼一直有变革社会风气的愿望,他说:“欲与贤达讲明,变革之愿,移风易俗,事所不易,日复因循,然而私心未尝不耿耿也。”但是,现实又怎样呢?“第贫寒者既无暇论礼义,殷厚者恃其赢余,沉溺于流俗之中多不自觉,强者耻于从善,弱者惮于改作,而二三有识又不胜众楚之咻。”一个“第”(但是)说明了变革之不易。表现为:贫寒的人没有闲功夫讲什么礼义不礼义;条件殷实的人沉溺于流俗而无法自拔;强者不想从善,弱者害怕变革,难得有几个有识之士,却也挡不住众人的纷纷干扰而同流合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日复因循”。
“免于不仁”的决断。让骆问礼最后下定决心的,是韩愈的一句话:“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存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那些不知道道理的人,不是他们个人的罪过;知道这些道理而不去这样做的人,那是糊涂;喜欢守旧而不能接受新事物的人,那是软弱无能;知道这些道理而不将这些道理告诉别人的人,那是不讲仁爱。骆问礼把人分成这四种类型:“不知者”“知而不为者”“悦乎者”“知而不以告人者”。骆问礼自己属于“知而不以告人者”,而这样的人属于不仁之人。于是他铁肩担道义,以自己攻《礼》经的专业特长,以自己对《大明会典》《朱子家礼》的烂熟于心,终于站出来了,他振臂一呼,向不良的社会风气开刀。骆问礼最终选择这样做,在于他内心的“能求免于不仁而已”。这也算“致良知”吧。
“以小致大”的途径。移风易俗、变革社会风气的最佳途径是教育。深谙朱熹理学的骆问礼,也选择了儒家最娴熟的办法:强调道德修养。他综合孔子、孟子、荀子、朱熹关于“小人”观念的论证,深知:“小人”虽具有四端之善性,但因主客观原因,缺乏学习,因而未达到道德的自觉状态;而要达到仁义礼智的状态,则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完成。故学习“大人”,进行《大学》(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教育,是“小人”成为君子的唯一途径。这就是骆问礼作《大人一指》的宗旨和目的。骆问礼在序中就是这么说的:“愚何敢自附于孟子,将窃取其意,以羽翼夫《典》(大明会典)《礼》(朱子家礼)焉尔。而因文以反其本,由小以致乎大,立德行,同风俗,庶几少有赖焉,则大人之全体又待外求哉?”骆问礼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一次社会风气的返璞归真,通过立德行、同风俗,让枫桥的骨肉至亲个个由“小人”变成道德高尚的“大人”。
NO3
现在可以具体来说说这本书了。看多了众多家谱文字中冠、婚、丧、祭的“四礼”之规,再来看同样是谈“四礼”的《大人一指》,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与众不同。不仅内容与众不同,形式上也与从不同。套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本“负面清单”,事关“四礼”的负面清单。骆问礼没有说要怎样怎样(这正是家谱惯常的写法),而是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古代,“家礼”是上升到“家法”高度的,故《大人一指》其实是在《大明会典》和《朱子家礼》的大框架下,明确行事原则:礼无授权不可为,礼无禁止即可为。这样的立意,在其目录中已醒目体现:
冠礼 久无行者,故无可指举,而行之在其人耳。
祭礼 当革者凡五条
丧礼 当革者凡三十六条
婚礼 当革者凡一十八条
通礼 当革者凡八条
续增 凡二条
“四礼”之外,骆问礼还特意加了“通礼”(人际交往),且有“续增”(妇人新称、妇人服饰)。每一块内容下面,又以革除的陋习为小标题。如“婚礼”下面列举十八条:母党为媒、议婚盛服盛馔、议婚以岁、星士合婚、行礼以媒、媒礼过盛、聘礼逾节、妆奁过厚、婚以晨朝、嫁女亲送、妇至拜堂、男女迎妇、礼用鼓乐、贽用被枕、婚期遇丧不改、赘婿、接亲以弟、接面女。这些都是婚礼的负面清单,都是必须革除的。至于为何要革除,则均附详细的阐述,文字有理有据。
通览骆问礼的这部“家礼”,在礼义的大框架下,还突出了一个“俭”字。这也源于“礼”本来就与“俭”相依存。骆问礼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骆问礼,字子本,就源于“问礼之本”。礼的“本”又是什么?是“俭”。所以说,《大人一指》是骆问礼的问礼之(书)本、问礼之(根)本。
410年前,《大人一指》如何风靡枫桥,如何激浊扬清,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社会风气总是卷土重来,骆问礼时代的种种社会陋习和恶习,至今仍有顽固存在的迹象。但张岱的评判一定也不是虚言,遥想当时,《大人一指》一定让枫桥百姓刮目相看,至于它的实施,它的革命性和颠覆性,想必也深受枫桥百姓的拥护,且让枫桥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的。
NO4
就像现在社会倡导婚丧喜事简办,不请道士、不放鞭炮、限制人情数额、限制高档消费等等,因为我们已经深受其害,我们已经沉溺其中,我们其实是有苦难言,欲说还休。突然全社会倡导,真如清风徐来,我们内心还是无比拥护和赞成的。
而这些崇简崇俭的规矩,骆问礼当时就已经说得一清二楚了。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人一指》在今天仍然不失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称《大人一指》是诸暨优秀的传统文化,真的一点也不过分。这里试举几则:
婚礼负面清单之“妆奁过厚”:
爱女而厚嫁之,亦出人情。然称家有无,自有中制,必曰某物某物出何典耶?与其虑厚嫁而溺女,孰若育女而薄嫁。厚嫁不已,则溺女不止,此所谓与于不仁之愈者也,岂曰能爱?
丧礼负面清单之“作佛事”:
作佛事之无益于死者,先儒论之详矣。愚谓不特无益于死者,使鄙俚秃徒恣其不经而谓“出亲于地狱”,视其亲为何如人耶?其为死者之玷亦多矣,而俗子迷惑不悟,惜哉!
丧礼负面清单之“送葬繁华”:
丧用鼓乐,其失易见。至于开路神,出古方相。及蓬头仙童男女、金银山之类,出古刍灵。铭器,人多视为不可无,以愚视之,皆繁文尔,况出于古而实非古。无铭器,虽近于“之死而致死之”,然神归室堂,致生有所繁文,省一分则礼正一分。
祭礼负面清单之“墓祭”:
古人唯展墓,盖墓所藏者魄,而魂则返于室堂。韩文公谓“墓藏庙祭不可乱”是也。祭墓始于秦,盖因陵有寢庙,遂从而祭之。后世相沿,遂及士庶,然野祭而已,岂可言礼也。但由来已久,势不能遽革。寒族新定清明展溪园先生墓,止四拜,乃回庙行祭礼。将渐变之,恐亦不能尽变也。以俟同志者。
祭礼负面清单之“奠仪丰腆”:
司马温公曰:“东汉徐稚赴吊,炙鸡一只,以绵渍酒中,暴干裹鸡,径到所赴,以水渍絮,使有酒气,汁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酹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然则奠贵哀诚,不在丰腆也。愚谓,观此不惟见奠不在丰,以不能备酒食待客为歉者,亦可以释然矣。
通礼负面清单之“馈遗无节”:
亲友往来,馈遗所不可少,然不可无节限也。吾乡凡庆生餪女之类,动用数十金,以纰缪之文书锦绣,以猪羊之全体充担盒。甚至所谓解缚粽、踏路牛之类,如奉勘合,似非雅道。京师翰林官到任,同衙门贺礼每位银八分;南京三法司堂上官到任,贺礼各用只鹅。况士庶往来,可不知所观法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