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书评 │《乡土中国》:再见那一抹正在消失的乡土气息

书评 │《乡土中国》:再见那一抹正在消失的乡土气息

作者: 山小鳄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10:58 被阅读0次

       观点如何深刻,认知如何升级?

       若你想在碎片化的搏眼球的网文中完成这一艰难的过程,无异于异想天开。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 ways》中开宗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我一项主张回到能够让人思考的深阅读中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许不如预测的未发生的事情来的有吸引力,但你却能够真真正正的从里面学到事物演变的规律,若你认真的思考了作者向你提及的每个过程,把他转化为自己所面临的境况,两相对比,你便会发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仍旧是披了一件华丽外衣的“伪乡土社会”太多相似而又有不同,虽不能生搬硬套却也能从其中明白一二,不至于在网络中的人云亦云迷失了自己!

       这是一本立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乡村变革,剖析乡土社会结构及特点的经典论著,作者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经长期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观察和解构,追根究底,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所特有的发展过程。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利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发展史,剖析乡土文化独有的形成特点。

       读这本书,传统乡土社会的壮阔图景跃然纸上,你仿佛可以想象到夕阳西下荷锄回家的老农,你仿佛可以看到宅院深处供奉着祖先的宗祠,你仿佛还可以看到鲁迅笔下的社戏,看到众人尊奉的习俗是怎样形成并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这些是你在今天的乡村社会已经无法直观的看到,但又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那些残留的文化气息!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大国,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铁器牛耕,从奴隶社会到农耕社会,中国的乡土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做出的抵抗和适应,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并且在不断改变的的乡土文化。作者曾经在书中对文化一词做出过解释:“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而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是自下而上开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家生存的矛盾日益展现,为解决这些矛盾便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最简单的人治。

       简单的人治维持了一段时间,再也无法撑住人们日渐复杂的日常活动,新的伦理和礼俗在酝酿,最终经过了无数人的实践和检验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礼俗,于是,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野蛮,走向文明。

       “礼,也因为有了礼仪的约束而拘谨,扼杀自由的天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要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小小的乡土社会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着人类演化的轨迹,奠定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础!

       封建统治者的登场推动了中国乡土社会文明的发展;“合久必乱,乱久必合,又形成了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要到一定时候,黄泉逐渐积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到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此周来复始。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在众多的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到铁壁。”

       在乡村中逐渐引入了有别于现在社会普遍理解的“法治”“礼”和“法”从现在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一开始,二者之间曾经经过了长期的对立与磨合。礼法本质上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维持秩序上所用的力量和过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二者经过几千年的磨合至今仍未见分晓,人治在于分辨是非,法治在于厘定权利,而人类作为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分辨是非的一方,于是,法不容情变成了最让人难受的事情,这也是前段时间“于欢案”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应的原因。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但是,我们始终都没有摆脱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作者在文末曾经提到:“在我们的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但是,我认为,所谓新时代的冲击只是在改变着我们乡村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已,那些烙在骨子里的东西仍一成未变。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正在以飞的速度蚕食着乡村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奔向大城市,但乡村文化的核心“血缘”

       依旧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也仍旧存在,在外漂泊的人们对“老乡”还是有特殊的感情。作者将地缘关系描述为血缘关系的投影,即使中国再怎么变化这一种归属的感情也是不会变化的。

       约定俗成的八大菜系,商业发展演化出的地缘聚集,边界模糊的南方北方,刻在骨子里的宗族观念,人际应酬中的客套寒暄等等,一种文化的表面形式可以多变,但是文化的核心始终未变,中国文化的发展即使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从未脱离“乡土”的核心。

       想了解中国,想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怎能不读《乡土中国》。

       过去看似美好的乡土社会是否真正值得复原?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将去向何方,希望读完这本书之后你能够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见解!

       比生硬的了解更珍贵的是你对于所读内容的思考,它可能不如鸡汤文使你斗志昂扬,可能不如干货文使你瞬觉技能膨胀,但是,认真的读下去将会使你长期收益。

相关文章

  • 书评 │《乡土中国》:再见那一抹正在消失的乡土气息

    观点如何深刻,认知如何升级? 若你想在碎片化的搏眼球的网文中完成这一艰难的过程,无异于异想天开。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

  • 正在无声消失的《乡土中国》

    22016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上百个自然村落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

  • 乡土中国的“乡土”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略览全书之后,对中国浓浓的乡土气息,以乡土血缘作为社会结构...

  • 《乡土中国》书评

    在《乡土中国》这一书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讲述旧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以延伸到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本色。无论是城...

  • 乡土中国,乡土气息

    对于这篇《乡土中国》我是十分没有自信地说我是看懂了的,最起码是一半特别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实在是没...

  • 故乡的秋

    依旧梦见曾经的你, 带有乡土气息的, 还记得那田边的渠...

  • 随笔109、影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

    1、好看。 2、具有乡土气息。赞!

  • 大搞“头等舱”计划,苏宁零售云凭什么? | 一点财经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乡土中国,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有的村落正在消失,有的城镇正在成长;生于物质贫乏时期的年老一...

  • 《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 看完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费孝通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奠基人,所作《乡土中国》则是中国社会学的入...

  • 《乡土中国》书评

    著名的社会学家王思斌教授曾这样评价道:费先生在《乡土中国》等早期著作中提出的“差序格局”,所议论的“文字下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 │《乡土中国》:再见那一抹正在消失的乡土气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wk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