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将吴泓老师著的《专题百问》一书浏览完毕了。前三章认真阅读完毕,主要是讲吴泓老师个人对于语文教学的认知、专题阅读的操作理念、专题阅读的基本设计等。后面四辑浏览了一下文章概要,主要讲的是专题阅读具体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这几张对于进入到专题阅读层面以后遇见的具体问题,有指导意义。
本书中,我比较认同吴泓老师的一个思想:到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和写作,就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语文知识的积累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批判精神了。这一点我在实际教学中深有感触。
引发我思考的,一个案例是接触过一个根本写作文不出的高三孩子,她的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社会、生活缺少基本的认知。因此,高中的议论文她根本无从下笔,写记叙文永远还停留在简单叙述的层面。当然,这个是特例。
还有一个就是给高中生1对1补习的时候,是存在一个瓶颈的。一般来补习的孩子,150分的总分,基本上是在90分左右,也就是在及格线边上徘徊。但是,这一类孩子补习,最后能达到120分已经是极限了,剩下的要提高几乎就不可能了。这个跟初中生不一样,初中生在及格线边上徘徊的孩子,补习一段时间,有可能冲刺到110分(总分120分)样子。瓶颈的造成,就是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积淀的结果。语文素养提不高,阅读能力上不来,思想认知提不高,语文成绩就很难补上去。
吴泓老师认为,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容量实在太小,缺乏思维的挑战性”。这一点我也深深认同。没有深度的、主题式的阅读,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有深度的思想。这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如此,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也是如此。由此吴泓老师以“‘专题’的形式来加大教材的容量——知识的容量、能力的容量、思想的容量和精神的容量,以此适应这个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让高中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这个教学的思路,我也是认同的。
虽然吴泓老师在下文中,有具体介绍自己是如何操作专题阅读的,但是这些专题阅读的实际操作和推广层面,我是有一些困惑的。
1.专题阅读和正常语文教学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
我们知道,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要求按学校、区等教学进度完成国家的语文课程内容,并会有同步的测验来检测语文教学的情况。如果按照吴泓老师的专题阅读的课时要求,一个专题要耗费将近40个课时,也就是至少2个月的时间来完成。那么,国家课程的学习如何解决?毕竟会有考试在等着所有的孩子。
2.教师培训工作如何做?
从吴老师的书就可以看到,专题阅读教学最挑战的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阅读量,足够宽广的阅读面,直接决定了专题阅读是否能够将专题阅读课教好。因此,想要了解的是,吴泓老师的专题阅读,是个人的教学实验行为,还是整个学校的教学行为?如果是,那么在推广这个教学理念的时候,教师培训工作如何做的?这是保证专题教学真正推广落地的关键性因素。
3.专题阅读是否已经开始系统化和标准化?
专题阅读课,如果需要大力进行推广,必然要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以便让教学动作统一,让老师们能够复制这样的教学方式。从书中的介绍来看,大致的流程是已经定下来了,但是每个流程环节,如何具体操作,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摸索的地方。因此,若推广,则需要大力将专业阅读课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形成标准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