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随笔简书电影院娱乐圈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作者: 扈千寻 | 来源:发表于2017-08-27 09:32 被阅读191次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这是很多人对帕万的印象。

你眼中的印度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或者说媒体塑造给我们的一个滤镜下的印度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很多人的感觉可能是:好像有很多的暴力冲突,落后,人口多而且人口增长率高,女权得不到保障,甚至每年有很多的强奸案等等。我不知道真实的印度是怎样的。因为从没去过,但我知道媒体塑造的终归是拟态环境,这一定不是完全真实意义上的印度。

我昨天看了一部印度片,叫做《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可以说它的成就并不亚于今年大热的《摔跤吧!爸爸》,真的很诚心的推荐。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从类型上看,《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也算是一部公路片,影片主要讲述了天性善良纯真的男主人帕万把不会说话的女孩沙希达从印度送回远在巴基斯坦的家的故事。只是相比于大多数“在路上”题材,它包含着更宏大的野心以及更深刻、复杂、多样的主题。

某种程度上说,男主角完成的那次悲壮得无以复加的跨越国境线,最终将整桩事件演绎成了一个恢弘的寓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影片中野心勃勃的主题,不是通过宣讲而是通过爱和信仰被传递出来。

在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圣书,人们把书中的人物当做圣人,对其中多谋善变的神猴哈奴曼更是推崇之至。更有学者研究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创作之源便是这只神猴。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帕万正是一名虔诚的吃素的印度教猴神信徒。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绝不做偷偷摸摸的事,我绝不撒谎”。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引子。

沙希达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先天患有失语症,而被母亲从巴基斯坦带回印度的清真寺祈求真主赐予奇迹。当她意外与母亲在印度走失,偶遇到了有猴神绰号的帕万。这个不识字又不会说话的小女孩,由此带给了帕万一场信仰之名的测试。因为这两个人身份之间的矛盾对立——即帕万是一个吃素的印度教猴神信徒,而沙希达确是巴基斯坦人,而且是一个信仰真主的穆斯林。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这部电影中反应的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实际上有历史原因可寻,印度83%的人为印度教徒,13%则为穆斯林。印、穆不和,其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1947年,印、巴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几十年间暴乱冲突不断,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实在使人难以理解,原本引人向善的宗教却让“恨”的种子生根发芽。宗教对立冲突是由于相互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中,对立宗教间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从而使教徒之间嫌隙隔阂非常深。

严格来讲,这个小萝莉是一个来自敌国的孩子。最初,没人知道她来自哪里的时候,帕万等人本能的认为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定属于印度某个高等的种族。当小萝莉被隔壁穆斯林邻居家煮肉的香味吸引过去大快朵颐的时候,大叔还在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一定是刹帝利(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种姓制度在现今依旧盛行,人的高低贵贱就以种姓区分)。

当大叔怀着忐忑的心进入清真寺看到小萝莉虔诚的打坐念经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萝莉根本不是印度教徒而是穆斯林。直到一家人看球赛时,发现沙希达的反常,只有她一个人在为巴基斯坦的胜利欢呼。这也是为什么当帕万的岳父得知沙希达是巴基斯坦人时,表现出那样的愤怒。我觉得这就好比抗日战争期间,有个日本人孩子被你家收留了。你要不要继续留下他的问题。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从这开始,导演就把一个巨大的裂缝呈现在人们面前。从人伦意义上看,人们有道德义务去帮助这个小姑娘重回父母的怀抱,可是从政治现实考量,人们又难以逾越仇恨在内心刻划的沟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也正是在这之后,导演一次次用美好的人性打败和拆解了政治意义上的藩篱与障碍。人性中本能的善意最终战胜了头脑中的狭隘与恶毒。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如此令人动容的根源。

由于警察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不作为、印度到巴基斯坦的签证又办不到,在经历过被人贩子骗的经历后,猴神大叔决定亲自送萝莉回巴基斯坦。当然是偷偷潜入,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这件事情理所当然地就上升为国家安全行为,大叔被当成印度间谍通缉,不过幸而遇见了有人情味又热心的记者,一路过关斩将才让萝莉平安回家。

影片结尾处,当神猴大叔被巴基斯坦军方认为是间谍而被捕,在监狱里他受到严刑逼供,巴基斯坦的长官下了死命令,不管他是不是,只要打到他承认是间谍为止,这是反派的嘴脸。但热心记者在网上公开的视频却让更多人知道了神猴大叔的故事,大多数人们被他的善良义举打动,愿意相信他,并且支持他。千千万万的两国百姓涌到印巴边界,勇敢面对隔离网和巡逻兵,推开了从巴基斯坦通向印度的大门,护送帕万回家。原本敌对的双方,同时高呼着同一个人的名字。一切冲突、分歧、在这样的人类普遍的情感之下,都成了最没意义的笑话。

这部电影站在印度人的角度,呈现了巴基斯坦百姓的善良,那并非是帕万岳父口中的“手上沾满印度人鲜血的恶魔”。我想说的是,善良这件事从来就不分年龄,性别,种族,更遑论国别,它理应是人之常情。就像是前段时间的一部令人动容的纪录片《二十二》,里面有一个来自日本的姑娘,她叫米田麻衣。2008年,24岁的他接触到对日诉讼的海南慰安妇,从此加入关爱慰安妇的组织,到海南留学,在日本普及史实,推动官方道歉与赔偿,十年来她不成家不工作,死心塌地的守着这桩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志业。她是一个日本人,去只能让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做的太少了。

而影片最后,前来送别的沙希达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一句“叔叔”就足以。爱是无所不能的,一路过关斩将保护萝莉回家的憨直的大叔用他执着的信念感动了印、巴两国人民,人性的美好最终战胜了国家、宗教、政治、种姓的隔阂,战胜了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猴神大叔带着小萝莉踏上回家之路这件事其实是有多方利益的对立。但孩子是无辜而纯粹的存在,是人类初始的样子。无论信奉哪一类宗教,出生在哪个国家,对于人的善恶判断从来都是由这个人本身的行为,而不是由他身上被赋予的标签去判断和决定的了的。而与此同时,猴神大叔最初则是以部分被意识形态化的人格出现。他被世俗和政治意义上的各种偏见纠缠,她的女朋友激励了他的信念,他也终于战胜那些微的迟疑。

当他决定帮助沙希达回家的时候起,就是他一点点从偏见的壳子里蜕出,逐渐成为更加纯粹的人的过程。比如,当猴神大叔秉承着自己的信仰,却用其他宗教礼节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时,当清真寺的主人对他这个异教徒笑着说,“我们欢迎所有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剑拔弩张的表象之下,总有人性的暖流,它是足以驱逐所有的寒意。信仰就像房子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选择了自己要相信的,住在哪个房间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了之后,是否能保持开放性,博采众长。

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而这部电影最终用人性之善化解了一切隔阂。宗教间的冲突,政治上的敌对,边境上的铁丝网,以及人心深处的憎恶,都被一个执拗的男人和一个萌萌的小姑娘消解掉了。更具有深意的是,猴神大叔做到了一切,但从未以洞穿自己的道德底线作为代价。他保持着近乎迂腐的信念,相信自己能感化冰冷的暴力机器。

这部电影中描摹的情感是最最难能可贵的,一方面是人之常情,比如,对孩子的怜爱;另一方面则是一个更崇高的层面,比如对承诺的尊重,对于信仰的坚持,以及对他人,哪怕是敌人的宽容。

在很多人眼里,帕万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他可能就是个令人敬佩的疯子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如果不是个勇士,大概就是个疯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db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