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体会咀嚼老师反复说过的,没有两个咨询师的咨询方法是一样的,即便依据相同理论,使用同一种技术,面对同一个求助者。
……即家庭中某个成员的行为影响了其他成员,而其他成员的回应又会反过来施加影响;问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很难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甚至很难确定谁是有问题的人。——李克富
具体到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与问题有关,正是借助问题,家庭成员之间才能相互沟通交流。作为家庭治疗的米兰学派,其循环提问的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而建立,希望通过提问每个家庭成员的不同观察和解释的视角,让问题显现出来。因此,循环提问不是一种咨询的技巧,而是显示问题的过程。——李克富
关于家庭治疗,萨提亚有句话(没有考证):
把你的负面感受当做一个信差,他只是来告诉你,你内在有一些不和谐。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把信差杀了。然而我们也不要被信差误导,因为他只是个信差。要去探索:那个信息代表了什么?要欢迎你的信差,并并聆听他。
“循环提问不是咨询技巧,是显露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作为‘’差异“”的‘’信息”。“信息”可能来自于求助者本人,也可能来自于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互动。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过一个例子:一个女人被丈夫抛弃后,向心理医生求助,哭诉丈夫家暴成性,外面有女人,酗酒、赌博,经受虐待长达20年,期间几度离婚复婚。咨询师用了近2个月时间帮她摆脱被抛弃之苦,突然一天早晨,兴高采烈宣告:丈夫回来了!心理医生提醒他,这种情形几次三番上演,不怕悲剧再次上演?女人说:没办法,爱他呀!
医生苦思冥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起咨询的细节并认为:
这个女人从虐待中享受到了某种快感。这样做基于什么动机呢?她乐于忍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优越感?当离家出走的丈夫回过头请求她的原谅,她便由被虐待者变成了虐待者,享受到了虐待的快感。丈夫的乞怜让她倍感优越,她感受的是报复的愉悦。通常,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就遭受过屈辱,为了使痛苦得到补偿,她们就会自认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这样一来,她们便会从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报复的快感。她们遭受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她们不愿受到善待,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为了使报复的动机更为合理,她们必须体验遭受伤害的感觉,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续。受虐狂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然而她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前提和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
没有两个咨询师的咨询方法是一样的,如同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一个道理。有多少咨询师,就有多少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