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读《蛙》,读完第一部分了。第二部分开头还是书信形式开头的,收信人的名字叫杉谷义人。我对这个有点好奇,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后复制搜索,莫名发现了关于莫言的写作经历。
大家猜测这个名字是不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听说他们是好友)。他回答肯定不是,但也有一定的关系。借助和日本作家通信的方式,把姑姑一生的故事讲出来。
然后我又发现了那段似曾相识的话语。(因为很多人都说莫言写的过于黑暗,不够真善美,很多评论家都批评他。)
问:你怎么看待评论家言必“真善美”,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批评方法?
答:爱、善、美本身没有错,很高尚,谁不爱真、善、美呢?但怎样解读需要讨论,需要针对具体文本具体讨论,不能泛泛而论。
道德是历史的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五十年前不道德的在今天未必就不道德,五十年前大逆不道会掉脑袋的今天变得司空见惯,这种历史性的就很不可靠。我们现在认为道德的,五十年后也许会被认为是耻辱。
如果一味地坚守传统的、古典的、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那种文学当中的真、善、美和道德,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作家的心理需要。真、善、美应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概念,对真、善、美的理解不应该局限在古典的真、善、美的狭隘理解中。
什么叫真,什么叫善,什么叫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当然不能变成无边的概念。杀了一个人,说这是真善美,不是这个意思。善和恶、真和假、美和丑、爱和恨之间有一片模糊地带,而真假之间、善恶之间、美丑之间,爱恨之间的模糊地带,恰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这个模糊地带,我的思考是,任何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这种看似对立的事情,而又极其完美地出现同一个人身上,构成了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身上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最近几本书都是看的那个一提就锁文的时期的书,一种被时代裹挟前进的无力感和憋闷感,还有一种对那个时期特有的悲哀,时常涌上心头。说实话,我感到有些疲惫。我想,我需要换换脑子,让自己开心一下。读点惬意的散文,看点幽默的喜剧调整一下。之后,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得掺着来,要不然脑子缓不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