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话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区分一次就把事情干到最好,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两种策略。
一次就好与小步快跑
有一个词叫MVP,在互联网中非常常见,叫做最小可行化产品,指的是我们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用快速迭代的方式先进行一版灰度测试,然后迅速研发新的版本不断提高可用度与成功率。在大亚湾核电站的研究所内,墙上写着一句话:“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乍一看也不觉得奇怪,在核电站如果出了错其影响量级便是是不可估量的,这便是本文想要描述的第二种观点,与MVP相比,我们还有一种选择,是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呢?什么样的事情该一次性做对,而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目标的确定性。
当一件事目标是极度确定时,我们需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因为一旦目标确定,其过程的边界也就更容易确定,而当目标并不明确时,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方向和姿态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更有效的进化策略。举一个例子,比如对于军队中的狙击手和机枪手来说,其目标的相对确定性就是前者远高于后者的,当目标确定,狙击手的目标便是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第二,结果的忍受度。
这个角度很好理解,所谓忍受度的高的,可以考虑快速迭代,结果忍受度低的,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比如最近的艺考生APP事件,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对于艺考报名严重依赖的产品,考生忍受度极低,也就必须保证一次性做好,而不是再等迭代。
第三,迭代的频繁度。
APP、百度搜索,这些迭代频繁度高的,步子小的,可以快速迭代,但是对于房子等使用周期一下就几十年的产品来说,几乎迭代频繁程度为0的,更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越重的项目越需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而非小步快跑,边跑步边修路。
第四,用户期望值。
当用户对产品期望很大的时候,我们就要最好一次性把事情做对,把产品做到客户心中的期望值。当用户对产品没有什么期望或者对产品没有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那么理解这几点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只有当我们知道这个工具的边界在哪里,才能真正配得上使用这个工具。这两个问题的真正区分点,其实是确定性的周期长短的区别。快速迭代是重复博弈过程,取决于双方会进行反复多次交易的预期,基于谨慎的尝试结果而进行的慎重选择和快速改进,比突破性创新更容易成功,先发出子弹,再发出炮弹,得到了验证结果的反馈之后,再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其中,获得进步。而在一次就好的单次博弈中,一些低使用频率,但使用周期长的,交易次数少的产品就必须用一次性优异的体验和一次完美的产品交付用户难忘的记忆,形成对品牌的提升与溢价。进一步说,当你的服务好的产品都能提供一种确定性时,无论小步快跑还是一次就好,都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118期)
1.揪耳朵的马克杯
马克杯中的微表情这是一则马克杯,但是在杯面上画了人物的脸部画像,这种杯面的互动广告上次看见还是在酒吧中的反暴力公益广告中,那时的杯托中放置的是拳头,而这回换成了耳朵。端起杯子的动作与揪耳朵的动作形成共鸣,带来了十足的场景互动感。
2.钓鱼竿的车闸广告
钓具网站的绝佳广告这则广告,跟之前的芭蕾舞与篮球上篮的车闸广告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居然加了一条鱼,同样都是一道车闸,这则广告却把它玩出了新花样,对于一条线的想象力,是对线条的形状还原之后的重塑,也是对场景的再度重构,有趣 !
3.臭氧空洞易拉罐
易拉罐的首次设计这是笔者看到的第一个易拉罐广告,每个平面都是天然的广告屏,这里的平面将易拉罐搬上了舞台,将顶面的圆形与地球的平面图结合了起来,你拉开手环的同时,就像是拉开了臭氧空洞一般,重构了场景,体验了一把臭氧破坏的参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