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谣

作者: 是梅啊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13:49 被阅读647次

前面的话:

童谣,是幼小生命最早接触到的艺术,亦说亦唱,可俗可雅,既具民间艺术口口相传的特征,近年来又有有识之士编写图文搭配,甚至可配乐歌舞的儿歌,对稚儿来说,既娱乐又寓教,事关育人大计,功莫大焉。

每当孩子们吟诵声在耳边响起,心底最遥远的记忆随之复苏,"小呀小二郎,背起书包上学堂……"这么想着,儿时大院里祖母们教唱儿歌的情形历历在目,那些或俚俗或拙朴或天真活泼的歌谣在耳边回荡。妇人们在茅草房里,田间地头,一边操持家务,侍弄庄稼,一边给孩子随口唱的歌谣,或口口相传,或即兴创作,最能安抚荒芜的心灵,也最接地气。

还记的吗,妈妈或姐姐教你或你的弟妹们数手指的情形?

大拇哥,二拇弟,中指王,四指弟,后面还有个小弟弟。

大手抓小手,一指一指扳着,粉嫩的手指让阳光一照,泛着光,透亮,像花朵一样。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到小松鼠。

数到最后,一定是一个故意夸张的抓扑动作,被捉住的小家伙咯咯笑起来,口水都流下来,小脸粉嘟嘟的,让你忍不住去亲亲。

乡间最热闹的是娶亲,大人们有大人们的热闹,哄孩子的也站在看热闹的人群中,逗着孩子指指点点,口中也不闲着:

小白鸡,吃米儿米儿,

南屋娶了新婶婶,

坐着椅子盘着腿,

头上盖着红绸子。

不管娶的是婶婶还是嫂嫂,唱词大致相似,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孩子还不会跑,就教他辨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名称:

筛,筛,筛箩箩,

下来麦子请婆婆,

婆婆不吃黄瓜菜,

打她孙儿爷露(lou)盖。

唱到最后,一定用拇指和中指弹小家伙的额头,时间长了,小家伙到最后一句,就缩着脖子,小手捂着额头,像躲着又像期待着,挨那一板栗,然后,大人孩子一起哈哈笑起来,什么岁月静好,莫不过如此。

孩子们会做游戏了,游戏也有歌谣:

炸,炸,炸果果,

你一半,我一半,

咱俩做个好买卖。

两个孩子面对面,手拉手,随着节拍晃动双臂,最后两人从高举的手臂下转身,然后站定继续。边唱边跳,锻炼了口手身体的协调能力,孩子们乐此不疲。

寓教于乐,歌谣里有知识,听,一老一少问答:

老:天上有啥?  少:有星儿。

老:地上有啥?  少:有坑儿。

老:坑里有啥?  少:有水,

老:水里有啥?  少:有蛤蟆,

老:哈蟆咋不叫啊?  少:嗯啊嗯啊!

孩子琢磨过来,原来自己才是那只坑里的小青蛙。

孩子总是大人逗引的对象: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让老奶奶抱下来。

唱到这里,小家伙一定张开双臂,扑到祖母怀里。而做只让老奶奶抱着的小老鼠,钻到奶奶的大衣襟底下,又软和又温暖,从衣襟缝里探出小小的脑袋,是多么幸福的事。农耕时代的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哪个不留下了奶奶怀抱的温暖。

民间的歌谣真是无奇不有,不合逻辑,不通事理,也可以入歌:

说瞎话,道瞎话,窗户台上种了二亩小西瓜,大车拉不了俩,小车拉不了仨,一个光腚孩子来偷瓜,抻抻肚皮装了二十仨。瞎子说看见来,聋子说听见来,瘸子说撵上来。撵到哪里?道南里,路北里,新盖的,破屋里,姓张的,李老头,光棍子,俩媳妇儿。

唱着这样的歌谣,哪个孩子的肚皮没被大人爱抚的手抻过,小小的脑袋里长出窗台上的西瓜,想象着新盖的破屋是什么样子,光棍的俩媳妇是咋回事。也许,就是这看似荒谬的歌谣,启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思辨能力,诞生了未来的发明家思想家也未可知。

生活不只有美好和温暖,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一样,有些孩子不幸失去了母亲,这在医疗条件落后的过去,是常见的事 ,而后娘的形象,几乎都和老巫婆差不多:

小白菜呀 心里黄呀

三两岁上呀 没了娘呀

跟着爹爹 还好过呀

就怕爹爹 娶后娘呀

娶了后娘 三年整呀

生个弟弟 比我强呀

弟弟吃面 我喝汤呀

端起碗来 泪汪汪呀

桃花开呀  杏花落呀

长大成人 分家过呀

日子好了 更伤心啊

亲娘啊亲娘啊

亲娘疼儿在心里啊

儿子想娘在梦中啊

唱到这里,大人都会吓唬孩子,好好听话,别让妈妈生气,落到后娘手里,有你好日子。小小的心灵第一次意识到幸福的可贵, 战战兢兢,老怕真有什么后娘在等着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难忘童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pw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