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bb37b172c3110418.png)
大家好!
明天就是2022年的元旦了,希望大家能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向着更好的未来坚实迈进。我也会继续陪伴大家共同成长,创造出更为精彩的人生。
今天继续就《贾生》这首诗的现实意义进行展开。
《贾生》中的浅层次含义
这里我先和大家聊一聊这首诗中的浅层次含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f99c503b225271a0.jpeg)
汉文帝晚年所看重的迷信话题,对应于现代企业的话,可以认为是一些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可能会对企业发展格局带来负面影响的“小事”上。
当然,极少数企业也有可能会谈论同样的话题,只不过在注重科学的今天,出现的概率会非常小;
而汉文帝所忽略不计的国计民生,则可以看作是对企业真正产生影响的长久发展大计,是会给企业带来深远影响的大事,其中就包括了战略和人才管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a890ce2cb31446ab.jpeg)
“国计”对应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而“民生”则对应于人才的工作体验,包括人才在当前企业中是否有足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能否在当前企业取得长久而全面的发展。
在现代职场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企业决策者不在少数,比如过于看重一些细节问题,表面上看将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事实上早已失去了民心;
还有一些决策者会过于看重一些短期利益,而刻意忽略了一些可以带来长久利益的东西,比如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政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63fdc538eef4134c.jpeg)
追根溯源的话,其实是企业抛弃了其最为源头的初心。
与注重短期利益的行为相比,对鬼神之事感兴趣的最高决策者虽然是少数,但仍然有一定市场。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这位同学入职了一家传统企业,担任销售一职,基本上每天都要去拜访新客户,维护老客户,忙得不亦乐乎。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9627a4a79c17f8d2.jpeg)
在某个月月底,他正要回公司报销当月累积下来的各种交通和餐饮发票,却看到在公司大门处最醒目的位置上,赫然摆放着一对1米多高的貔貅像。
从同事的口中得知,这家企业的老板通过未知渠道,找到了一位所谓的“大师”,并邀请其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神学上的解读和预测,比如企业目前所处的颓势与谁有关,并支付了一笔极为可观的“咨询费”。
更可怕的是,这位老板还听信了大师的建议,购买了神学领域的“周边产品”,并堂而皇之地放在了企业最为醒目的位置。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303514db068b3975.jpeg)
在大部分人眼里,这一行为与现代社会和商业环境格格不入,也与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身处其中的员工也一定会感到无所适从。
特别严重的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居然依靠这样的大师来评判员工或者管理者的好坏,这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或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又有何区别呢?
作为一位无神论者,刚听到这件事时,我感到难以置信。原本以为这样的场景只会在影视作品或玄幻小说中看到,但却没想到在现实世界中也会发生,确实是令人大开眼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470ef767efafe630.jpeg)
在得知这件事的瞬间,我立马想到了《贾生》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特别是那句“不问苍生问鬼神”。
将企业的资金花在类似于科幻片中的“鬼神对话者”身上,听信其毫无依据的论断,甚至购买其精心挑选的“周边”,妄图将企业的未来寄托在这些虚无缥缈的手段之上,用毫无科学依据的“运势”来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度量衡,这只能说是可笑至极、荒谬至极。
与其将一部分资金花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之上,倒不如将投入的资金转化为福利分发给员工,奖励员工多年来的兢兢业业。
比如,可以将其作为员工的“培养基金”,用于员工参与外部培训时的补贴,又或者可以作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启动资金,鼓励员工进行相互间的知识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d1df7cba1fe313a7.jpeg)
哪怕让员工有一次很好的疗养,也是非常值得的,这些才是真正实实在在的东西。
另外,对企业自身而言,将这样的庞然大物放在醒目位置,不仅会引来新生代员工的八卦和探讨,还会影响一些到访客户的感受。
对于精明的商业人来说,他们极有可能会怀疑这家企业的专业性,这样反而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贾生》中的深层次含义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员工和企业之间是“命运共同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40278b53ad7dfb08.jpeg)
一家企业要想实现长期而持续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有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才加盟,同时这些人才也要有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意愿。
无论身处怎样的年代,我们会发现真正优秀的人才虽然不多,但也远未达到稀缺的程度,只不过要真正“收服”这些人才,并让其为企业所用,甚至成为企业的“铁军”,那么企业一定是需要花大量功夫的。
只有企业与人才之间达成“平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要求人才放低姿态对企业进行“仰视”,那么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吸引到真正的人才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34f90dfe7b4819bf.jpeg)
有些企业可能没有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但如果企业具有足够吸引人的发展愿景,也具有正向的商业观和价值观时,也许能在最开始吸引到一部分优秀人才加盟。
但加盟只是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真正将人才留住将是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那么企业不仅无法全方位了解优秀人才,也无法将优秀人才放在最为合适的位置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61faeabccc99e9e9.jpeg)
同时,企业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应该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及向好而生的管理和文化来留住人才,确保其在整个服务期内能够充分发挥价值,既能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也能让人才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汉文帝时代是一个尚属蒙昧的早期封建时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大臣都无法对认人识人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虽然那个时代的先贤能够提供好的榜样,比如秦孝公和商鞅的君臣合作典范,但毕竟也是有限的,同时是否能真正进入最高统治者的法眼也是个未知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74621/62f216932f00680d.jpeg)
但是,如果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仍无法做到精准的认人识人和良好的人才管理,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我们有着大量人才管理的先进理论,同时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的优秀典范。
是否真正愿意做好人才管理,是否真正愿意将人才看作是企业的命运共同体,还是要看决策者是否有足够的意识。
如果在这方面意识淡薄,或者在员工成长和福利上装聋作哑的话,那么一切都将免谈。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对此进行深入阐述。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