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接儿子放学,我在接到他后的第一句话都是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儿子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开心,或是累死了。
如果他回答开心,我会让他分享下开心的事情,在他兴高采烈且啰里啰嗦讲述一通后,话题就此结束。
如果他说今天累死了,我会问他原因,无外乎就是和同学玩了什么游戏,体育课做了什么运动,或是试卷满天飞。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回应就是:既然今天这么累,那晚上早点睡觉吧。
我并不是个能言善道的妈妈,常常在他天马行空地讲了一通有的没的之后就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或该怎么说。
但随着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不断反抗各种“不公”,要求自由,也学会了预见到反抗无效后隐藏、压抑自己的情绪。我和他之间开心不开心、累不累这种点到为止的谈话已经无法让我深入他的内心,看到他真实的喜怒哀乐。我本就不娴熟的谈话技巧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后来,我在一本育儿书里跟着作者学到了一招——评分问话,把对话者的状态量化地表现出来。
作者把这个方法用到了她和儿子的对话中,让儿子评估自己的状况并打分,最低分是1分,满分是10分,她发现这一方法简单又管用。
她问放学回来的儿子:“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儿子看起来心情不错,说:“开心!”
“开心”只是一个泛泛的感受,无法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内心状态。
她接着问:“如果非常不开心是1分,非常非常开心、开心得不得了是10分,你今天的开心指数是几分呢?”
儿子想了想:“6分。”
她有点出乎意料,儿子看起来情绪不错,怎么才打了6分?
她问:“为什么是6分呢?”
儿子又想了想:“嗯……放学后去同学家玩,很开心,加1分。但是晚上又上了辅导班,减3分。”
通过孩子自己打出的状态分值,你就知道了,孩子是“有点开心”,还是“非常开心”,还是一种混合的开心——“既有开心的事,又有不开心的事”。同时也能知道孩子对哪些事感兴趣,对哪些事有抵触,然后一起聊聊不开心的事情,讨论怎样才可以开心一些。这样的倾听与交谈无疑会加强亲子间的紧密联结。
而且对孩子来说,评分问话更像是个游戏。在无聊重复的对话中加入打分环节,孩子会觉得很好玩,这让对话变得更有趣,孩子自然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