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罗翔《圆圈正义》这一本书,读来以后发现视野开阔了许多。尤其是罗翔对法律体系和道德良善的观点,让我觉得这个“张三”真不简单。
有人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我本质上不反对这种观点,但认为若仅仅这样片面理解是不够的。
发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曾轰动全国。据说法官王浩曾说了一句“不是你撞的人你为什么要先去扶老人,而不是先去抓住撞人的人。”
就是这句话甚至比案件本身还要火,这意味着道德和法律起了巨大冲突。一个见义勇为道德高尚的人反而要蒙受不白之冤。
而法官去跳过司法正当程序,充当“和稀泥”的角色,以“一己之心”揣测莫须有的事,这显然不合法理,也有违良善道德。
若普通和事佬这样调节倒也无可厚非,如果是司法部门这么做,无疑会进一步摧毁民众内心的良善框架。
这当然为大众所不能接受,至于后来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将民众道德水准拉到极低。
我无法过多评价什么,因为我也无法确定我是否有勇气去扶起来一个受伤的老人或小孩,因为我甚至害怕送去医院后没人去垫付昂贵的医药费,更不要说事后被讹诈。
公众道德的极大提高,也需要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倘若讹诈好人的行为被法律严惩,公众的道德水准或许也有一定保障。倘若医疗援助体系更加健全,甚至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救人于水火。
不能单单只追求道德和法治体系的完善,各项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也要齐头并进才行。
但今天我们要做的还是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建设,既不能一味依赖公众良知即所谓的道德,也不能只崇尚法律而对法律之上的道德体系避而不谈。
如果只依赖道德,又会有一大批人高举道德旗帜去肆意绑架他人。道德又会成了那张包裹狼身的羊皮。
现阶段,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而不能用来约束他人。我们只能时刻用道德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今天我们是否道德?而对于除了自己以外的旁人,我们只能选择发自内心地相信。
我善良的相信,我们的社会总有一天变得更好。道德永远在法律之上,而法律将会无用武之地。
届时道德和法律将没有边界,海晏河清天下大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