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我们觉得生活幸不幸福,其实在于自己的选择。但是我们人人都愿意选择幸福和快乐呀,谁愿意不幸福不快乐呢?这一篇解释人作出“不幸福不快乐”的选择的动机。
原文5:
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青年:……他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哲人: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青年:梦也许会破灭啊!
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青年:……太严厉了。先生的哲学太严厉了!哲人:或许是烈性药。青年:的确是烈性药!
哲人: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青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严厉不是这个意思!听了先生您的话会让人产生“精神创伤不存在,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你的不幸全都因为你自己不好”之类的想法,感觉就像之前的自己被定了罪一般!
哲人:不,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笔记:在这一段话中,哲人给青年强调的是人会因为害怕结果不如意而给自己找借口,不去行动就会导致自己永远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故而不会幸福。但有趣的是,恰恰是因为人总觉得自己能行,才会导致这样,因为不能接受万一不行的结果。
我们一定也常有这种感觉,不就是考试吗,我去考也能及格;不就是做菜嘛,我来做也会很好吃;不就是出书嘛,我的知识也很渊博,我要是写的话得的奖都数不清...人都是自命不凡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生来就比别人差,哪怕是自卑的人。因为贫穷自卑的人,会看不起有钱人,因为学历自卑的人,会看不起名校出身的人;因为长相自卑的人,就会看不起长相俊美的人。当然,这一点他们可能意识不到,甚至意识到了也不会承认的。就是因为认为自己不平凡,才会产生苦恼。但是又会给自己找到很多的安慰,“只要我开始运动,就能减肥成功”、“只要我开始看书,就能通过考试”等等。结果往往就是不坚持运动、不坚持看书。背后的心里机制是万一运动了也没瘦好丢脸、万一看书了也没考上会被人笑。
先不要觉得这个角度很片面,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会这样想。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很惭愧,因为我也曾经是自命不凡的一员。虽然没有狂妄到觉得自己样样都行,但是至少会在自己擅长的一两样上,认为自己可以。那个时候我还有拖延症,看完这一章之后,我的拖延症不治而愈。因为知道这个理论之后,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了。
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考虑结果能不能成功,迈出第一步是最需要勇气的,但是只要踏出去就可以了。几年前我学游泳,一共十节课,前三节课我都靠在游泳池的边上,一直在跟教练探讨游泳的技巧,但是不敢游出去,练习很久也只能扶着浮板打腿,动作已经很熟了,却不能做到不依赖外物独立游出去。教练说我这样是学不会的。后来他看不下去,有一天别的学员都下课了,他把我留下来,说在泳池的中央等我,2-3米的样子,让我游这一小段,到了池中他就拉住我,不要害怕。我在池边做了好久的思想斗争,教练口水都说干了,我才鼓起勇气,一蹬脚就冲到了教练的面前。2-3米很短,但是我在这个过程克服了恐惧,也使用了水中的浮力。从这个时候我开始相信自己可以,那节课之后,我很快就毕业了。
给自己找借口很容易,让自己不怕失败才需要勇气,能够坚持做下去,不问结果,才是匠心。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不管在什么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