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门,车子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路边的景物向后掠去,几个小时的路程,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欣赏景色的兴致,正觉旅途乏味之际,迎面一块巨大的广告牌闯进视线。
“景芝,哈出朋友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0968564/40f500e25c19ba38.jpg)
几个斗大的字一下让自己兴趣盎然了起来,说实话,这还是头回见方言如此张扬,如此招摇,惊叹的同时,竟感到无比的亲切,“老乡见老乡”的心情油然而生。
“哈出朋友味”或许会让很多人不解,对“哈”这个字很是纳闷,不过要问问临朐人,那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字了,“哈水,哈酒”这个字一天不知要用到多少次,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恍然大悟,没错,“哈”通“喝”,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字之一。
临朐方言中,与“哈”类似的字还有很多,诸如“ji”“guai”“tang”等等,实在不好意思,这些字我也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形,故只能拼出却无法写出。
不过这还是好的,有的字只能口口相传,像“耳”这个字,众所周知的“耳朵”一词,临朐人肯定知道用方言怎么念,可要想把这个“耳”字拼写出来,却又无从下手,连生母韵母都搞不清,还谈何拼写呢?这就是能写不能拼!
还有能拼不能写的,像“ke”这个读音,四个声调,分别找了四个词,一声“磕头”,二声“咳嗽”。三声“害渴”,四声“有客”。
用临朐话怎么读?“ka头”,“kuosuo”,“害ka”,“有kei”,你看,能拼不能写了吧!
方言不利交流,阻碍沟通,咱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多了自然就口杂,南腔北调的一聚,可就热闹去了。
普通话说“小鸟在蓝天里飞呀飞”,可要让福建人用闽南语说普通话就成了这个味“小脑在朗天里灰呀灰”,让人听了忍俊不禁。
父亲早年间曾去南方公干,晚上留宿在当地人家,期间的交流就非常困难,幸亏主人家上小学的女儿充当了翻译一职,才让两个不同地方的人沟通起来稍显顺畅。
孩子用生硬的普通话告诉父亲他们,“你们说的话我们能听懂,我们说的话你们听不懂!”。
从那以后,父亲对自己地道的临朐话信心满满,每逢谈及此类话题,“只要改上几句土话,临朐话与普通话差不了多少!”,对他这种强大的自信,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南方话对我们北方人来说。确实挺拗口,用我们临朐话来说,就是“嘴里打洋乌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况千里乎?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方言他们听来也是犹如天书,就拿这句“昨天晚上藏到门后去了,早晨起来没有了”来说,用普通话说再明白不过。
可要用临朐话说,就是这样“夜来后航收收里括洛后里了,清清起来木个了”,怎么样?不弄懵他一群,我都不好意思说自个是临朐人!
玩笑归玩笑,这并不是说方言一无是处,毕竟我们的咿呀学语就是从方言开始的,它已经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自我形成的一种文化底蕴。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独特的方言会让人更觉新鲜,奇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地方,都有自己发展的方言,就拿我们临朐来说,大关话与柳山话不同,九山话与五井话相异,小小县城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全国范围了。
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识,更是地方的文化精神,方言做为我们的启蒙语言,里面包含着难解的情缘,是一个地方最原始的文化,也是家乡永远的烙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自然就是方言,纵使离开家乡多年,让人魂牵梦萦的总是那一声乡音,一句方言!
源自【临朐闲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