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首篇产品文章。今天刚学了的张泽老师直播回放视频——滴滴内部从0到1的产品需求挖掘方法揭秘,特意整理一下内容,方便日后回顾。
图1 四+1层建筑视频中的四+1层建筑理论(张泽老师并没有说是理论,但是我觉得指导意义还是很强的,就当作是一种理论来写命名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同时也为小白的我阐述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产品,一个优秀的产品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需求是如何产生的,众多的需求中间如何作出抉择。
四+1建筑理论从上到下分别是愿景、目标、市场痛点、关键需求 + 兜底保障。
愿景,即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层次的想法通常由老板提出,老板对整个市场环境作出判断,然后提出一个宏观上的目标愿景,将想法下发到部门负责人。案例中,愿景是老板希望重新开拓一个产品线,能够打造快车之上、专车之下从产品,且可以提供足够毛利润。
而目标正是由部门的负责人来分派的。这里的目标和愿景目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愿景是宏观上的,比如希望在哪方面的领域取得什么规模的市场;而这里的目标指的更加具体,如希望在3个月内,用户使用量达到50万,利润实现100万等。目标层次中,部门负责人根据愿景将任务分为若干的目标,通过实现各个目标来达成最后的愿景。案例的目标有规模、司机、乘客、毛利、复购等等。
下一层次是市场痛点,在我看来,痛点是一个产品里核心的部分,后面的关键需求、开发实现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用户的痛点而确定的。痛点需要关注几个点,一是对象,一个痛点是针对哪类人群的;二是痛点甄别;三是紧扣愿景和目标,愿景和目标是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中的中心点和出发点,其中很多行为都是围绕这二者来做的。
关于痛点甄别,里面的方法论很多,我了解得不多,下面我讲下我了解到的内容。
第一点,结合现有的资源,确定首先要做的事情来获得用户的信息资源。首先要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市场调研,如果做的产品需求比较小,或者已经有人完成了这方面相关的调研,直接询问上司、相关人员可能是最实在的方式,也是最容易最简单得到资源的方式。所以,一上来不能就认为是市场调研,而是结合现有资源,看市场调研的必要性是否存在;公司提供的资源如金钱、人力资源、人脉资源等,能够让我们在调研时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进行。此外,市场调研中注意两点,用户对需求存在盲区,用户本身就不清楚自己想要的需求是什么,最经典也是最常见的案例就是,日本商家对用户喜好的颜色进行调研,黄色和黑色的产品,调研最后允许用户拿走喜欢的颜色的产品,在选择黄色的用户中会存在一部分拿走了黑色的,这说明用户说的和做的不一定一样的(具体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能讲得比较模糊,但是意思传达到了)。调研中存在盲区,即没有足够的针对性,一是用户群体分类不够准确,界限不够分明,二是调研的内容的设计。对于这两个盲区,反过来思考,与其看用户怎么说,不如看用户怎么做;调研时针对特定需要的问题来调研特定的人群。
第二点,制作用户体验地图。完成用户体验地图需要在相关领域中耕耘一段时间,对领域中的内容有了足够的了解,对用户的数据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滴滴的案例中,做法是制作多维变量统计图进行对比,制作关于快车、专车的多维统计图,变量有服务、态度、价格等等。这只是一个案例,不一定适用在所有的情况,关于用户体验地图的更多内容需要继续学习。
第三点,痛点的挖掘,对于这点,视频中没有具体讲解,我入门也还没有做到那一步。方法主要有用户画像、数据分析、用户访谈,最后通过分类总结得出结论。案例中痛点挖掘的对象有两个:乘客和司机。用户得到的回馈有打车没有稳定的预期服务,如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到车;对某些问题十分敏感,如车上的异味、车上是否有饮品,司机的服务态度等等。司机的回馈有,司机群体劣币追逐良币,即好车坏车、好服务坏服务、好态度坏态度得到的回报利润是一样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收益会退出平台。最后得到两个痛点:用户,可接受价格范围内获得可预期的服务;司机提供额外服务可获得补贴。
关于痛点的概念,可以在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中学习到相关更多内容,如痒点、爽点。
接下来就可以确定关键的需求了。关键的需求其实已经不难确定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上一步获得的痛点。案例中从各个方面获得,主要通过乘客和司机的调查来总结出最后的需求有哪些。将需求分类得到,具有良好服务的司机;高净值的乘客,即要求高且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来换取好的服务的乘客;司乘撮合,即上述两种司机和乘客能够匹配。对于这些需要,需要实现的内容就是根据好服务因素来选择司机,进行培训、筛选等方式获取符合要求的司机目标群体;根据用户的打车经历(怎么做)来获得乘客的目标群体;司乘撮合的做法是在那些乘客目标群体聚集的地方激励司机来到此地,使用调度策略、激励策略来让司机与乘客撮合。
最后一点就是兜底策略,当产品存在错误困难性时,环节过多困难导致无法预料的问题时,业务初期的问题无法解决导致问题积累时,需要兜底策略来保障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这就是四+1层建筑理论的总体内容,我觉得对于这里面的很多东西写出来还是显得特别粗略,这是一个产品线的实施过程,本身需要花费的时间就很长,中间省略了很多重要的过程。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慢慢体会到做一个产品的感觉,然后总结出自己的经历。
此外,本文写的十分粗略,更多是个人心得体会,更多内容还需额外学习。如果有读者的话,希望可以共同探讨,欢迎指出文章中的问题,表达读者的看法和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