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今天上午看JoJo的时候大哭了一场。”
“咋了?”我担心极了,怕因为我的病传染的孩子们都病了。
“想妈妈了呗。看见JoJo的妈妈陪着JoJo她就哭了起来,怎么哄都不停。就哭着要找妈妈。”婆婆说着叹了口气。
心瞬间酸涩起来。
从查出来弱阳性后每天只是陪着她玩一小会儿,不敢多抱,晚上也没敢带她睡觉。从出生后自医院归家以来晚上都是我带着的,现在突然不带,她心理上肯定有些接受不了。
昨晚凌晨2点多她就哭着找妈妈,我站在门外徘徊,却不敢打开婆婆的房门,怕她察觉到我的到来会更加的哭闹。她是感觉到我的陪伴减少,觉得在疏离她吧,小小的人敏感的很呢。
母亲是孩子最深的牵绊。
从一颗受精卵在母亲的身体里住下,到有自己的感知,第一次感觉到心跳,第一次感觉到温暖,第一次感觉到情绪,第一次感觉到被抚摸,这些都来自于母亲。母亲是孩子出生前唯一能触摸得到、感知得到的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后,母亲仍是孩子最亲近,联系最紧密的人。在母亲的陪伴下,孩子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探索周边的一切事物,探索一切感兴趣的东西,一直到她/他慢慢成长,开始主动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探索这个世界。那时身体虽然离开了,但在内心深处对妈妈的那种牵绊与眷恋仍在,只是不像幼年时需得妈妈时时就在眼前。
从高中起我就离开家独自一人外出求学,每到能回家的那一周从周六上午起就心情澎湃,因为下午就能回家,就能见到妈妈了。妈妈感情内敛,不善表达,但她对我和弟弟的爱一直充盈在我们心间,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走了多远,只要回头就会发现母亲在那同一个地方等着我们,陪着我们。
求学生涯中遇到过无数的酸甜苦辣,遇到过无数的痛苦与委屈。这时只要听到电波传来的妈妈的那声“喂”,所有的一切委屈与难过都烟消云散了,只留下软软的盛满了爱的心。是母亲用沉默的爱温润着我们的身心,伴我们走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母亲的爱是孩子闯荡天下的底气。
很多年前在一次同事聚餐时,一位姐姐谈起她离世了的母亲时眼眶都红了。她说“妈妈在就有家,妈妈没了家就没了。”
那时我还年轻,尚不能领悟她这话的深意。现在伴随着年岁的增长,伴随着体悟过的越来越多的无奈,越发的能够领悟到这句话的内涵了。
妈妈们的身躯不够强壮,但她们却是一个个家庭的支柱,小到吃喝、穿戴,大到人情往来,都是由妈妈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着,她们不要名不要利,只要她们的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健康成长。
之前曾有人吐槽说,孩子们回家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妈,我回来了。”或者是“爸,我妈呢?”回想自己家,大概也是这个情况,我和弟弟到家也总是先找妈妈。
妈妈≈家。
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那是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写的。文章的大概内容是:他们操办完母亲的后事后回到家心情都很不好,于是提议吃饺子。因为他们家人都喜欢吃饺子。也是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确切的知道饺子馅怎么盘,饺子皮怎么擀,饺子下锅后要煮多久。以前这一切都是母亲独自承办的,甚至能依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喜好快速的包出不同口味的饺子,可他们还总是挑三拣四的。现在到他们自己动手了才知道有多么的不容易,才知道原来饺子不会自己包好,也不会自己煮好,更不会自己跳到盘子里蹦到桌上。在作者也弟妹兵荒马乱地忙碌很久后才煮出来了几盘形状各异,甚至只有皮没了馅的饺子。一直到这时他们才真切地感受到母亲不在了,家也没有了。
一个家,会有爸爸、有妈妈、有孩子。爸爸承担了很多金钱的压力,而妈妈更多的承担了中间桥梁的作用。用自己全部的爱照顾着孩子,照顾着家,牵连着孩子与爸爸,撑起了这个家。哪天桥梁断了,家也就散了。
生命终有尽头,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最值得做的事。多陪一陪我们的母亲,陪一陪我们的家人,别让思念成空,仅剩遗憾!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39809/9fb339d73262414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