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个单元帮助我们理解了职场竞争的核心,以及职场进化过程中不同形态的竞争形式,那么,这一单元就来讲讲职场竞争中我们会遭遇哪些阻力,以及我们的破解之道。
一、对手:以不争而争之
朋友小俞聊起他的近况。最近,公司准备委派小俞到外地负责一块业务项目,这个项目一直都是小俞在推进,而且成了公司的关键业务,项目完成后就有可能担任这个地区的业务经理。同行配合开展工作的还有另一个同事,但是这个同事对业务完全外行,而且很少参与这个项目,这让小俞十分纳闷。
两人已经达成了同盟协议,这个同事表示会全力配合,小俞也十分感谢。但是,临行前公司领导突然找两人谈话,宣布这个项目由这个同事负责主导,做好公司与业务的协调,小俞配合,主推业务。
领导的宣布让小俞措手不及,一时僵住了。这个调整变化意味着这个项目是为这个同事做嫁妆,项目完成后,担任经理的不会是他,而是这个同事。
后来,他的徒弟透露了实情。原来这个同事背地里下了很多功夫,项目下来以后,他三番五次地透过关系,宴请公司领导,频繁送礼,还借事打小报告,称小俞与项目公司有不正当往来。这些让公司领导起了疑心,所以就改变了当初的想法,让这个同事全权负责这个项目。
现在小俞十分纠结,不知道这个项目该不该继续做下去。如果放手吧,一来会得罪公司领导,二来这个项目已经跟了很长时间,就这样放弃实在舍不得;但是,继续做吧,好处全部让同事捞去了,实在不甘心。
案例中的小俞进退两难,面临的是一个满盘皆输的残局,他能够收拾这个残局,实现翻盘吗?
我觉得很难,难就难在他的眼中根本看不到对手的存在,而且,对手恰恰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其实,职场上有竞争就一定有对手,只是有时候这个对手往往被你忽视或者轻视了。在职场上,与对手交锋不会像影视剧中那样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往往是静水流深,一切较量都是在不留痕迹中进行的,招招都有自己的套路。
小俞就是不知深浅,糊里糊涂中了对手的招。我们就结合这个案例,看看职场上该如何与对手打交道。
(一)识别竞争对手
伟人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样,在职场上,只有分清谁会成为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才能做出正确的预判,提前实现防御,更好地守住那些关键性的利益。
案例中,造成小俞失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可能实现的利益分配面前,他没有很好地作出预判,错把对手当成盟友,焉能不败?
相反,他的对手做得就很好,自始至终都在布局下套,表面上是盟友关系,暗地里却是对手关系,关键时刻倒戈反击,攫取自己的利益。
因此,认清竞争对手,并不是什么势不两立,横眉冷对,而是让自己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从而牢牢把握主动,避免被对手带着节奏走,造成不利。识别竞争对手,两步可以搞定:
第一,找出关键利益。
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是我们用来筛选对手的最好工具。当然,这里的利益指的是那些关键性利益,直接关系到职场安全、升职加薪、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事件或者安排等等。
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关键性利益才能正确筛选出自己的对手,否则就容易出现误判,甚至让自己陷入四面树敌的境地中。
小俞案例中的业务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性利益。他的正确做法是,在这个项目争取到之前,先预判一下这个项目会不会存在竞争对手。
最简单的操作就是,看看这个项目会让哪些人受益,再判断这些人中哪些会成为自己的潜在对手,从而心中有数,早做谋划。
这样操作可以给我们带来两个优势:一是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想方设法降低竞争对手以及其他阻力对核心利益造成的潜在风险;二是可以区别对待,保存战力,对日常工作中的那些非关键利益,懂得放手,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过度浪费精力和时间,甚至可以出手援助他人,以争取更多的盟友和中坚力量。
第二,搞清竞争赛道。
职场竞争虽然激烈,但是赛道往往也不只有那么一条。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利益竞争中,提供的路径可能会多种多样,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竞争赛道。
而竞争对手只能共存于同一个赛道上,只有其他赛道的选手才有可能成为你的盟友。
比如有的公司或者单位会一次性推出多个竞争岗位,但是岗位不同,游戏规则也会不一样,这也就提供了不同的竞争赛道,从而分化了竞争者的压力。
因此,搞清赛道,不仅要搞清赛道规则,搞清谁是同一赛道竞跑的对手,而且还要弄清楚谁是颁奖人、谁是裁判员,以及其他赛道的选手情况,他们都是你需要争取的资源。
不过,在小俞的这个案例中,赛道没有其他可以选择,只有这么一条,但是在小俞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赛道,因为他的眼中只有盟友,看不到对手,所以是一个人的比赛,肯定稳操胜劵。
可是,他的这个盟友可不是这么想的,他的眼中不仅看到了赛道上的对手,而且还看准了谁是颁奖人、谁是裁判员,所以,他才能够倒戈一击,从盟友变成一个具有碾压优势的对手。
(二)摸清对手实力
职场竞争中,我们往往高估了专业能力的作用,而且还把它看作是衡量对手实力的唯一指标。其实,职场竞争的真相是,先拼背景,再拼关系,最后才是拼能力,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竞争实力。
所以,评估对手的实力,不仅仅看对方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摸清楚对手的背景和资源关系,判断对手能够使用的手段和调度的资源,这些要比看得见的专业能力更为关键。
朋友的这个案例中,他的对手专业能力很弱,可以说不在一个层面上,可是竞争力为什么这么强?对手强就强在他的资源调度能力上,他可以打通高层资源为己所用,所以才可以碾压朋友的专业能力。
通常情况下,双方能够成为竞争对手的,他们的实力往往也是相当的,否则悬殊太大,一方可以碾压另一方,这样也构不成竞争。
但是,实力悬殊也不意味着双方不可以成为对手,特殊情况下,弱势方也可以反转上位,形成逆取之势。
所以,在找出竞争对手以后,接着就要对双方的竞争实力作个客观的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竞争路线图。一般来说,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
第一,实力相当,可以一拼。这个时候,双方实力中,有背景就用背景,有资源就用资源,有关系就用关系,如果手头实在没有这些资源背景,那么,也就只能拼能力了。
第二,实力有差距,但是可以努力一把。这里的差距,不一定是专业能力上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没背景、没关系,这个时候把宝全部押在你的专业能力上,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实在没有背景关系,也得找到盟友,寻求支持,缩短这方面的差距。
第三,实力悬殊太大,可以另选赛道。如果对手的实力实在强大,你也玩不起,那么看看有没有其他赛道,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达成目标。如果实在没有其他赛道可以选择,那么,你还可以与对手达成联盟,助他一臂之力,成功之后,再求回报。
在小俞的案例中,他的对手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对方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差距,所以才假意达成联盟,其实是在为自己争取时间,在背景关系上下功夫,找回实力,缩短与朋友的差距。
(三)以不争而争之
我们在前面单元讲到,与对手竞争,无论是在日常阶段,还是关键时刻,或者危急关头,“不争”才是最基本的竞争形态,它是所有竞争应当具备的底色。
我们说“争”与“不争”,不争的是那些看得见的地方,以避其锋芒;争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以积蓄力量,增加底牌,出奇制胜。
在小俞的案例中,他的对手其实就是以“不争”而“争之”,如果我的朋友想赢回这轮残局,他同样也得这样做。具体把握好这么几个环节:
第一,避其锋芒。
就是不针锋相对,不与对方的优势硬碰硬,而是跳出利益圈外,找到自己的发力点,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磨砺出对方难以企及的优势,再反败为胜,从而以表面的不争,达成实质的争。
案例中,小俞就得采取这样的迂回方式,收敛自己的对抗情绪,先做出退让,让他人感觉到他吃了一个很大的亏,以此争取回旋余地,再适时调整策略,把握机会,果断出击,这样胜算也许会大一些。
第二,共生共存。
对手不是敌人,敌人可能是一辈子的敌对状态,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对手只是阶段性的,有竞争,也有合作,还会互相依赖,互相生存。
所以,职场竞争中,既要学会“咬定对手不放松”,更要学会“与对手和谐共生”,利用对手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案例中的小俞面对对手,如果一味对抗,摆开一副势在必得、舍我其谁的架式,即使拼尽了手段,也很难挽回残局,最多落得两败俱伤,但是这样的手段是针对敌人的,而不是对手。
对于小俞而言,这场竞争虽然远远没有结束,但是也已经告一段落了,这个时候,他得放下野心和想法,学会优雅地与对手相处,用心观摩对手,学习自己没有的东西,修炼自己的心态和竞争力,再伺机翻盘。
第三,逆取还是顺取?
竞争有顺取,当然也会有逆取。顺取还是逆取,一切依据竞争的态势来取舍。
顺取是常态竞争,是看得见的操作,一切按照游戏规则,凭借个人能力拿下比赛;而逆取是非常规竞争,是不能完全拿上台面的操作,起决定作用的更是个人能力之外的东西。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俞的操作就是按照顺取的竞争规则进行,但是痛失比赛;而他的对手采取的是逆取之策,避开了小俞业务能力上的强势锋芒,却一举拿下了比赛。
我们来看看他的对手是怎样逆取的:当小俞把同事当作盟友时,同事却把小俞视为对手;当小俞关注项目推进时,对手却在领导身上下功夫;当小俞关注工作业绩时,对手已经盯上了项目带来的权力和利益。
所以,当对手已经通过逆取而侵夺了小俞的既得利益,如果仍然有恃无恐,不知顺守的话,那么,小俞唯一翻盘的机会也是逆取。
其实,以不争而争之,这本身就是一种逆取之势,如果小俞能够从对手身上学到如何布局职场资源关系,重新获取领导信任,从领导的角度站位思考,那么,实现残局翻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未完待续)
本文是“与狼共舞”系列中的一篇,单篇文章只是阐述了其中一个观点,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才能融会贯通,不会断章取义,更多内容参考前后章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