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良夜

作者: 阿甬 | 来源:发表于2018-06-15 15:10 被阅读6次

    当此良夜

    文中子

                                     

    丁酉年,命理学上说我——岁月同龄,这是年初外公为我算的,他向我叮嘱,凡事小心,防失去些什么。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没想到这一年竟如此弄人,七月,外公去世,九月,外婆去世。家乡好像又远了一程,生命的面貌更渐模糊了...

    之前写过怀念外公的文章,在题目后标了一个“一”字,本想慢慢的细数外公的生前身后事,算是一种安慰。悲伤之余,把爱寄托在孤单一人的外婆身上,鼓励自己,别怕,还有外婆可以报答。只是,太快,仅仅两月,外婆便也走了,报答,多么虚妄。在纪念外婆的悼词里,我说外婆是舍不得外公,要去照顾他。用浪漫来安慰悲痛,有时悲伤来得太快,太急,不知从何处去伤,只是感觉和这世界之间,隔着某层游离的帷幕,心有浅浅的醉意,别人说什么,听不进,或许也不愿听,一切都那么索然无味,芸芸众生似乎与我无关。

    怀念逝去的人,是一种想象,用记忆的片段来还原往昔的点滴。有时这方法很有用,但随着这细碎的生活慢慢又开始,你幻想的回忆变得那样易碎,弱不禁风。你开始愈发体会,我不是需要的那些片段,美好,想象来安慰,需要的是生活的真实,真实,要那个陪伴的身影,牵挂的目的。这时,就只剩下哭,只有哭,用身体的机能麻醉,疲惫,慢慢虚空。

    给妈打电话,本想安慰她,她内心本就脆弱,这点遗传给了她的儿女。没说几句,她哭,我也哭了,我只是没有大声,而妈根本止不住。我不知道怎样安慰,“安慰”这词太单薄了。试想,一个生了自己,养了自己,苦了一生,满了白发...的父亲,母亲,特别当自己也一堂儿女,在世上活了大半生,明白的生的重量,突然他们走了——生命的源头——母亲——妈妈,父亲——爸爸。在妈那代的生活里,死从来忌讳,当它哪天来临你会发现,平时最严肃,最饱满的人却难以面对,他们不知何处言伤,只有借仪式和鬼神来缓解,治愈,但这样往往愈来愈抑郁,让人牵肠挂肚,几天人就变得苍白,脆弱,又不能表达,只是苦。

    在夜里一人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一段写到“当不在家里那些漫长的时间,母亲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的诉求....”我在想,天下的父母总是牵挂着孩子,而当父母离去,儿女们该怎样的纪念呢?意味深长...看着亲人群里发的外婆,外爷的照片,心头回荡着那在乎,在乎的身影。白天里,走在校园,与那些无数不认识的,笑语盈盈的,青葱面貌的人擦肩而过,总有难言的伤痛,那些时刻,便也体会到生的重,生的轻....

    我信命,信命的无奈,像中国传统文学里的无奈之感。可面对死亡,还是怀疑,叩问,命里的神在哪?“当你迫切需要他,而所有其他的救助都山穷水尽无济于事时,你会发现,一扇当着你的面怦然关闭的门,从里头传出——双重门栓——的声音。接着,是静寂。”这段话是路易斯在《卿卿如唔》中说的。是啊,为何,当我们一帆风顺时,他俨然存在,指挥若定,可是,当我们四面楚歌时,他反而杳然无踪,爱莫能助。带着愤怒与无奈,我把给外婆,外爷写的悼词夹在这书的扉页,一来是为它们找个位置,那是外爷,外婆生命的功绩和沉淀。二来是用那几千字的悼词,两人生命的重量压住整本书,以此嘲弄那无情的命运之神。

    虔诚的宗教徒是幸运的,信仰给了他们寄托。但对于无神论者,无信仰者,或尤其感性的人怎么办呢?对安慰自己的人,在感谢之余却是无济于事,而信仰,也正如路易斯说的那样——信仰是潜意识里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投射的产物,无用的替代品。总是一不留神便想起那些岁月——感动的,真实的,面容憔悴,殷切期盼的——我的外婆,外爷。

    外公,外婆走了有一段时间了,而面对死我还是耿耿于怀。于是买了几本书,有哲学上关于死亡的,有文学上回忆亲情的散文,还有悼念的各式各样的文字。我本身没有企图用书,这样单薄的纸页来缅怀,但由于实在无奈,无解,只有寻求它。读路易斯的《痛苦的奥秘》,《卿卿如晤》,在与作者一起悲痛之时,渐渐明白,也试图接受死亡是一种平常不过的现象。在读存在主义“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时,感到死亡的悲壮,理性。但书还是“输”,文字用理性来解人生之惑,但人这样的存在,脆弱,在茫茫人海中最为在乎的,乃是一己至亲,当亲逢离别,就算如何的看通看透,亦难以缓和亲人的身心痛苦半分,一切的理性那样虚弱,知识最是无力。

    怀念就这样翻来覆去,矛盾重重。在偶然间看到这样的文字——死是孤独走向孤独,学着跨越死亡的沟通,人离去但也没有离去,在记忆与怀念中,存殁两方依然可以共享一个意义的世界。是啊,就此而言,生活慢慢继续,死者活在生者的挂念中,生者不忘却,也不必过度悲伤,因为情在思念在,亲人便在。也由此想到爸妈和亲戚们为外婆立下的碑石——刻着一堂儿孙的名字,一束镌刻的碑联——母仪千古留桑梓,长记慈惠传后世。我也渐渐明白了其意义——每当想起他们时,在经年累月里,用手触摸那块刻满名字的石头,想着年轻的岁月,自己的由来,知道那是我的外爷,外婆。而那坐坟,那块碑其实也就是外爷,外婆了,永不褪色....

    当此良夜,冬寒乍起,不觉间想起浪漫诗人吕克特的《当此良夜》——

    我昨夜惊醒

    那心坎的悸动

    当此良夜

    是挥不去的伤痛

    摧毁我心肝

    我昨夜战斗

    那人世间的苦难

    当此良夜

    鼓一己之余勇

    终无以抵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此良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l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