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书越堆越多。
虽然每天都在认真地看,抓紧地看,但是需要看的书依然还是很多。
是不是我的读书方法有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读书?我在反思自己。
朱光潜先生说,读书并不在多,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用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将一部书精读十遍。
也许是天性愚钝,或是记忆力不佳,每当读过一本书后,我很难深刻记忆起书里的细节,每当合上书本,头脑里对书仅有个轮廓性的记忆。
所以,看似读过很多书,其实自己感觉收获不是很大。有的书甚至反复读过好几遍,用的时候依然模棱两可。唯一的好处是知道在哪本书看过,用的时候可以去查阅。
关于读书的好处,真的是不言而喻的。
昨天和一朋友谈论读书的问题时,我俩的观点不约而同。
真的,现在很少有朋友在一起会谈论读书这个话题。
我们的观念相同,或许都是我们从读书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好处。
至少我自己是这样,一路走来,主要靠读书。
否则,在这40度的夏天,我也不可能坐在空调房内,读书、写字。或许我现在正头顶烈日,在工地上呼哧呼哧地搬砖呢。
读书,贵在坚持。
读一两本,读一两天,很难感觉明显的变化。
但是,坚持读下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所经历的事、认识的人、看过的书的影响。也许短期并不能显现什么,但过一段时间后,从周围人的角度来看,一定是大不相同的。
读书,重在过程。
读书一定要慢,因为只有慢读才可能细品。
读书与赶路不同,对赶路的人来说,几乎只有终点才意味着一切;如果赶路的人流连路边的风景或者纠缠沿途的遭遇,他就可能无法到达终点,甚至误入歧途。
然而,读书却并非如此,如若读书真的是像是赶路一般,那么打开书直接读最后一句话岂不是最好?
所以,我现在要把读书的速度降下来,甚至在读书的过程中,每每读上一段后,都静心消化一下,类似于牛的反刍。
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一个好结果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过程中带来的感受。于是,人生就在急急慌慌的奔向终点中匆匆度过。
岂不知,人生的终点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任何人都离不开死亡。如果,我们忽视了人生中的美好过程,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读书,也是一样,慢慢地精读。那些需要泛读的书,其实是可读可不读的书。
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读这些书,真的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而且,一目十行所读的书,读过之后真的没什么印象,和没有读是一样一样的。
科学表明,人大段大段地阅读文章,并不能在阅读完这段文字的同时理解这段文字。
所以,读书就要选择好书,然后慢慢地精读。
我一直有个想法,在最近几年把世界名著过一遍。热爱读书,却不读毛姆,不读卡夫卡,不读乔伊斯和福克纳,那我们的读书旅程是不完整的。
关于精读,有个很基本的事情需要我们做:关掉手机!关掉手机!关掉手机!
重要的事情我说三遍,至于原因大家可以掂量一下。
精读还需要做一做读书笔记,尤其是专业书。
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我的观点是:摘抄、摘抄、摘抄!
一本小说你遇到喜欢的段落你不去摘录而是想着总结,那你能总结出什么鬼呢?一本专业书,遇到重要的知识点,如果你不大具备总结的能力,那么你总结出来的有个鬼用!
摘抄是一种最直接、最容易,甚至还可能是最有意义的笔记。
尤其是对学习写作的人,我始终在说,写作是最好培养的技能。
我们用三到五年,甚至是五到十年去规划。
第一,读书。
每个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或矛盾文学奖作品,每本书至少读四遍,平均也就是一周读一遍。可能第一遍慢些,越读越快。10年,120本书深藏于心、烂熟于肚。
120本是什么概念?
恐怕这个世上一多半的人一辈子都没读过这么多书。
而你,每本至少已读过4遍。
第二,摘抄。
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摘抄、摘抄、摘抄。
每天摘抄500字不是很难吧。一年下来,至少18万字,大约4本笔记。十年下来呢?180万字,40本笔记。光看这些,是不是就很有成就感?
摘抄,最好的方式还是用笔在笔记本上抄。这种方式虽然很传统,但是很有效果。
我曾尝试在电脑上做笔记,虽然记了很多,但是很多是复制加粘贴,过后又没有及时复习,所做的摘抄和没抄是一样的。
第三,背诗。
平均一周一首古诗不难吧?
难,太难了!
这么多年,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人有几个呢?
反正我是每遇见几个。
为什么很难?
因为你没有背诵古诗的目标。没有设定这个背诵目标,即使活一辈子,也不能完全背诵。就像你从来没想过要去纽约、要去巴黎,那么你这辈子就很可能不会到达这些地方。
但是,如果你有了这个目标,平均一周背诵一首,其实不是很难的。
一周一首,唐诗三百首也只需要6年时间。
还有4年时间,你反复背诵,背到滚瓜烂熟的地步。那么,你也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感觉了。
第四,练笔。
每天写500字以上。无论形式,只要坚持写。
任何的写作技巧都是在实践中练就的。
就像游泳一样,天天看书、天天背动作要领,就是不下水,那可能永远不会游泳。
相反,没有任何理论指导,天天泡在水里的人几乎都会游泳。
当然,要想成为游泳高手,还是需要专业的教练进行专业的训练。
写作,必须在写中完成。
总之,成为写手,就是:读、抄、背、写!
读、抄、背、写!
读、抄、背、写!
网友评论
看书没有目标,当然没效果。
带着问题去读,或者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会更有效。
这里有一个框架:
目的——能力——知识
先确立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支撑这个目的需要哪些能力。
这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
比如,你想去做新媒体的工作(目标),
新媒体需要哪些能力呢?
运营(《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营销》)
写作(《文案训练手册》《麦肯锡交给我的写作武器》《英雄之旅》,除了书之外,还可以通过电影,诗歌,电视剧、)
策划(如何策划一场活动,如何写出一个卖货文案)
设计(排版,PS)
逻辑结构(《批判性思考》)
括号后面就是你需要的知识清单。
可以列出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树一样。
这样,围绕目的——能力——知识。
就相当于你有一张地图。
在森林里也不会迷路了。
————华丽丽的分割线————
之前,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看过的书,总是记不住。
事后分析:
1.没有目标,不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读的太多,而且只读一遍,输出太少。
3.读完之后,没有复盘,没有回想一下,我学过那些内容。
4.不懂得"知识管理"。一个只会读书,不懂的知识管理,和学习方法的人,只是在低水平上面重复。
换句话说,你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系统的思维模型的人,只能在低阶层面,原地踏步。
就像三维世界的人,打二维世界的人,很容易打败。
二维世界的人,想理解三维世界的人却很困难。
这也许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差距。
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知识管理。
记得"剽悍一只猫"说过,把一本书读上10遍。比10本书读一遍好。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学习时,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另外,我感觉,光摘抄,用处不大。摘抄之后,要想办法用起来,不然很快会忘记。
以上内容,仅供交流使用。
抄了三遍!一部《汉书》有多厚啊!它包括纪二十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80余万字,如此宏大的篇幅,很多人连通读三遍都做不到,苏轼却抄了三遍!哪怕不是全抄,也足见其用功之刻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