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三)[2]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释与解读]
前一段的《诗》 出自《诗经·卫风·淇澳》。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 淇,是水名,澳,是水边弯曲的地方。菉,就是绿。猗猗,是美盛的样子。斐,是有文采的样子,斐然成章。看那淇水河湾,绿竹美盛,就如我斐然有文的君子,其学问之精密,德容之美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是加工兽骨、象牙等,用刀具切了,再用鑢鐋(音lv tang,磋磨骨角铜铁等使之光滑的工具)磋它。琢磨,是加工玉石,先用椎凿琢了,再用砂石磨它。这是治之有先后工序,又精益求精,密益求密。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瑟,是严密之貌。僴(xian),是武毅之貌。赫喧,是宣著盛大之貌。君子修身治学用功之密,就像加工兽骨或玉石一样,切磋琢磨,所以其德存之于心,严密而不粗疏,武毅而不怠驰;形之于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则宣著而不暗昧,盛大而不局促。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这个諠是遗忘。君子修身治学到了这样的地步,自然能感动众人,人们都敬慕他,终身不能忘也。
以上是曾子引用的《诗经》 ,这首诗,是赞美卫武公。下一段是曾子引用这首诗并解释它的意思。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道,是说话,学,是学习。道学,就是讲习讨论。大家一起讲习讨论,就是道学。
如切如磋,是讲卫武公勤学的事,他将古人的书籍和事迹,既自己切己体察,又与他人讲习讨论,一定要考究到那极精透的去处才算数。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自修,是省察克治的功夫,时刻自省,切己体察,克己复礼,自修自治。
如琢如磨,是讲卫武公自修的事,他省察自己的内心,或性情偏与不偏,或意念正与不正,或行事善与不善,务必要见得分明,治得干净,不肯有一丝瑕疵。他学有所得,自然敬心常存,战战兢兢,没有一丝懈怠懒惰,没有一时苟且将就,这就是他严密武毅之处。
自修和道学,是儒家讲的两个进步路径——尊德性而道问学。
现在讲“道学先生”,是讽刺了。这些讽刺歪曲呢,都是明清时代搞坏的。很多现在我们熟悉的“儒家思想”,在儒家经典里面都找不到,全在明清时期的戏文里。这个话题太大了,按下不表了。总之今天我们知道什么是道学,就是讲习讨论,道问学。以后我们就努力做个道学学生,尊德性而道问学。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恂栗,是战惧。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威,是可谓;仪,是有仪可象,可以作为表率,可以模仿学习。
卫武公有敬德在心,举手投足自然有威严,人都畏惧他;有仪容,人都效法他,这是他宣著盛大处。卫武公尽学问自修之功,有恂栗威仪之貌,由此德极全备而为盛德,善极精纯而为至善,所以百姓都感仰爱戴他,而终身不能忘也。
这一节,还是讲明明德之止于至善。
[译文]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严谨,胸怀宽大,是那样的光明煊赫。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严谨宽大”,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光明煊赫”,是指他仪表堂堂;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是指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