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严肃的辩论节目了啊,让我一点都不习惯了。本来是马东的一句玩笑:我们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当时都当做笑点来看待了,没想到这几期的节目,真是越来越严肃了。辩题严肃,选手严肃,导师严肃。思想越来越发散,碰撞越来越激烈,感触越来越深刻。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肃的辩论节目了啊!!!
从场外采访开始,就笼罩了一份肃穆的气息。每个接受采访的人无一不是表情沉重、思考颇多、谨慎言行。
辩论开始,李林就深情袒露,说起外婆时的泪如雨下、感人肺腑,让人无一不心痛落泪、直戳内心。这期终究不会轻松,毕竟生死,对我们来说太过于沉重。
我们都在逃避生死,总是不到万不得已才会硬着头皮去面对。
康永哥谈起告别,说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练习告别这件事。我们明明知道每个人都会死,但是当我们遇到死亡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变的错乱。不管我们接不接受,该来的终会来到。死神可以剥夺你的生命,但不能剥夺你的尊严和温暖。我们都该学会练习告别,面对死亡。生命是留不住的。当我们撑不住的时候,或许放手离去,坦然告别是最好的选择。
这期话题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初中那年,连续两位至亲的离去。让我沉重的有点不知所措,当时的我对于死亡还没有很深的概念,只是在疑惑,为什么原来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生命怎么就那么脆弱呢?
清晰的记得,当时举家为外公治病,不管耗费多少时间、精力、金钱,一定要治好啊。怎么可以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至亲就这样离去呢,这是我们的儒家文化所不允许的,也是与我们思想观念所相悖的。
中风,最终也只是救回了一口气,余下的就是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当时每个周末都会去外婆家,舅舅出去工作,我就给外公喂饭。可是当时的自己还是太小,不懂得好好珍惜,一心只想着玩。每次都是喂了一点就给外婆去了,外婆总是认真的、细致的、慢慢的喂给外公。嘴里还总嘟囔着现在的外公是个“老小”(方言:孩子的意思)了啊。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轻轻的、温暖的幸福。好想就这样让时光慢慢的过下去,可惜它还是匆匆带走了外公。失去的那一刹那我才醒悟。可惜为时已晚,留下的只是我无尽的后悔。
马季的突然去世对马东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让他很久都没能缓过来。直到三年之后他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他父亲对他说:我今天才真正的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其实谁都知道去世了就是去世了,怎么还会三年之后才真正的走了。一切都是自己的放不下。三年之后的马东才真正放掉了自己,这是经过多少的磨砺和勇气啊。
面对生死,我们都缺失的太多。儒家文化告诉我们: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逃避死亡,从不说,更不想。也难怪那么搞怪的《奇葩说》今天也那么安静、肃穆。我们都没有逃过这个结,这个千百年来文化基因里对我们的束缚。所以真的尤其有必要去思考生死。即使找寻不到答案,可思考的本身就是价值啊。
死亡使的很多事情有意义,它并不是生命的敌人。我们想的应该是从出生之后怎么练习面对它以及和它相处。
我们逃避不了生死,但从没人教过我们如何直面生死。《奇葩说》给我们开了这个口子,让我们面对了生死,思考了生死的意义。今后的我们心中即使还是畏惧,可至少不会选择逃避。
这期也是很容易看出专业辩手和非专业辩手的差别,专业辩手不论遇到什么辩题。总是冷静分析,不会被之外的情感打扰。而非专业辩手则更容易被情感支配,被情绪驱使。台上几位辩论届的大咖,虽说也是心怀沉重,可他们还是克制在深处,依旧用专业的素养来对待这个话题。而非专业的辩手则更加容易想到亲人,谈论自己的真切感受,用自己的经历来诉说。
当然,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我无暇评论,也无资格指点。我只想投入到这个话题中去,生死已不能称之为辩题,因为这没法辩,我们都在阳界,并不能体验死后的感觉之后再来辩论。
这是个讨论不休的话题,可其实也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技能。我们终究会遭遇告别,但我们总是躲避告别,从来不会好好的进行一场告别。告别总是去的匆匆,以至于后来想起,才悔恨万千,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说几句话,可惜过去的早已远去,一去终不复返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