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古代辩者公孙龙的疑问:白马为什么是马?

古代辩者公孙龙的疑问:白马为什么是马?

作者: 金汐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19:07 被阅读0次

在我们常识的观念中,白马是马,是不必证明的,小孩子都知道。

如果小孩子问你,白马为什么是马呢?你会如何回答呢?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问题是无稽之谈,但仔细想想,似乎又很难回答,为什么白马是马?因为规定啊,这是常识啊!

婴儿的问题:这是什么?为什么?

赵国著名的辩者公孙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在常识层面当然知道白马是马,但在超越常识的概念层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就是提出了概念对事物的命名的问题。

公孙龙跟惠施(就是经常跟庄子辩论的那位,经典的“鱼之乐”)一样喜好辩论,并且经常跟惠施“唱反调”。例如惠施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公孙龙则是重视事物之间的差异。如果说惠施是看重概念的“合”,公孙龙则是看重概念的“离”。

公孙龙有个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要理解公孙龙的这个命题,需要懂得几个概念知识。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说我们管一种动物叫马,命名的是这种动物的形体,但“白”不是形体,是一种颜色,因此“白马”的内涵就跟“马”不同了,加上了颜色的设定。

白马

就是说“马”这个概念,只有一种属性,但“白马”却有了“白”和“马”两种属性,具有两种属性的概念怎么能和具有一种属性的概念一样呢?所以白马非马。

不仅如此,公孙龙还从概念的外延上进行了论证。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一个概念所包含的事物,例如树这个概念,松树柏树杨树柳树都是树的外延。

白马非马

公孙龙认为,白马跟马,在概念的外延上也是不同的。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意思是说当有人要马的时候,无论给他黄马或者黑马,都可以,马包括了黄马黑马;但是如果这个人指定需要的是白马,你给他黑马黄马就不行了,因为白马这个概念是不包括黄马黑马的。

既然有黄马黑马,都可以说我有马,但是不能说我有白马,就表明白马不是马。

买白马的人不会同意一匹黄马

马的外延更广,白马的外延狭,就是对颜色有规定和没有规定是不一样的,因此白马非马。

概念与常识

如果能坚持看到这里,说明还没有认为公孙龙的学说太过幼稚而放弃。

的确,从常识的角度,公孙龙的命题是无稽之谈,正常人都会知道白马是马,公孙龙肯定也知道。

这也是当时很多宾客听到公孙龙的辩题的时候的反应:

听上去都非常有道理,可是大家都知道白马是马啊!

但公孙龙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命题呢?

其实这个命题不是在常识范围内提出的,而是在概念的范畴内提出的,或者说在认识的范畴内。

公孙龙的命题针对的是对概念“马”的命名与分离,核心问题其实是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概念可以命名这个或者这类事物。

或者说,当命名一类事物的时候,概念要遵循什么原则。

对马的命名

是当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寻找一种规律的时候,用一个词统摄某一类驳杂的现象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与反思。

就像一个天真的孩童,问父母,为什么松树是树,柏树也是树的时候,相信很多父母都会觉得无法回答。

为什么不同样子的树都叫“树”?

因为在常识中,这些就是树,是约定俗成或者科学规定。

公孙龙们所追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是这样的规定?白马为什么可以归为马?各种不同颜色形态的动物,都被称为“马”,遵循的根据是什么?

逻辑学

因此确定概念与事物名称的一些规律,就是接下来的问题,这也是逻辑学产生的根源。

我国的后期墨家,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逻辑学”这个学科的根据,是由亚里士多德(果然是集大成者,什么领域都会说到他)建立的。意在给“存在”提供哲学依据。

简单来说,逻辑的公理就是“存在”的公理。

形式逻辑的三条公理:

同一律(A是A);

不矛盾律(A不能是A又不能是非A);

排中律(A不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

这三条公理是一切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前提。

其中,同一律又是最基本的前提。

我们人类的思维至今仍遵循着这三条公理。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在后期墨家也有所体现。例如:

以类取,以类予

意思是说要用同样的原则进行归纳,只有同类的事物才能相比,异类不能相比。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就是自己的立论中包含某种原则,就不能指责对方也包含同样的原则,自己的立论中不包含某些原则,不能要求对方必须要包含这种原则。这一条就跟亚里士多德的不矛盾律类似。

遵循同一原则的辩论

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类似,后期墨家也归纳出一些推理的原则,例如侔(推理):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就是说白马是马,骑白马,也就是骑马。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跟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芝诺悖论)类似,都是超越了常识的层面,在概念层面反思一个概念如何能命名一类现象/事物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当然,芝诺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概念中把握运动,他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后世微积分的产生,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辩者公孙龙的疑问:白马为什么是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ys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