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谈论解决问题的书——《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结合自己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有一些感想。
对于一个工作人员来说,公司聘请我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本职工作范围内的问题。如果我们还能够解决本职工作范围外的问题,或者联合/组织他人一起解决问题,我们的价值就会更大,也会获得更多的重视。
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谁碰到了问题?
一般来说,往往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碰到了问题。比如,销售部门、产品目标用户、老板、自己等等。但也有的问题是多个群体或个人共同遇到的问题。之所以要弄清楚这快,是因为只有知道谁遇到了问题,作为问题解决者,我们才能够了解详细的情况,从而解决问题满足对方。很多问题并不一定是问题提出者的问题。
2.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运营部门找到产品人员,希望文章模块下能够增加评论功能,因为用户对于没有评论功能感觉很失望。初一看,这个问题要解决很简单,增加一个评论功能就好了。但是,这是初级问题解决者的做法。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断深入思考的话,可能发现用户只是希望在遇到自己觉得好的文章时,能够表达自己的喜爱。当然,也有可能用户真的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可能,用户可能希望的是与作者互动,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达引起作者的注意力。可能还有别的根本性的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
如果我们没有追根问底,找到其本质并达成一致,就会出现:一部分人认为一定要增加评论功能,而且要有富文本功能;有的人则觉得有个赞的功能就够了;有的人则认为应该增加私信功能……
如果不能就问题的本质达成一定程度的认识,几乎可以肯定,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无法切中要害。这种时候,一切都是在为说话嗓门最大、口才最好或资产最雄厚的人解决问题。
初出茅庐的问题解决者总在还没有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经验丰富的解决者有时也耐不住性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能找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不一定对症。
当然,很有可能的是,我们一直难以确定自己找到的问题本质就是正确的。在现实工作中,更可能的情况是,相关解决问题的人在苦苦追寻一阵子以后,对于问题的本质达成了一致,可能就会继续解决问题的下一步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坑是我们最容易掉进去的,那就是:把某一种解决方法作为对问题本质的定义。大家本来是在讨论用户为什么要要求增加评论功能,希望能够找到其根上的想法。但说这说着就变成了到底这个评论功能要不要增加富文本的问题。这种模式非常常见,既花费时间,有没有任何效果。
3.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选择哪一个?
如果大家最终就问题本质达成了一致,就可以考虑解决方案了。这时候,解决方案可能有且只有一个,也可能有非常多个。一般来说,有多个解决方案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把这些方案一个一个列出来,甚至可以通过脑爆的方式产生一些解决方案。
最后,结合公司环境、团队情况、任务的轻重缓急等等现实状况,我们需要做出抉择:究竟哪一个最适用于当前的状况?
但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一些情况可能会让我们倍受挫折。比如:
我们很快找到了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别人可能不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过于超出预期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不了。
面对利益的时候,解决方案的选择可能就不是那么单纯了。如果你的解决方案是开掉某个部门的人就好了,但这个问题却是这个部门提出来的。显然这个解决方案是不会被通过的,即使它对公司来说是最好的。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我们永远无法避开问题。问题、解决方案、新问题循环出现,构成了无限的链条。能指望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新问题比我们“已解决”的问题要好对付一些。
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员、机构自身也可能成为问题。如果你不属于致力于解决问题的阵营,往往就属于制造问题的阵营。比如,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辞退你所在的部门呢?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很多时候,你主动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一种侵犯。
如果自己遇到了问题,可以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有时,一得出解决方案,就发现它根本不受欢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