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象整天一门心思要把舜杀了,当舜成为天子以后,却只是流放了他,这是为什么呀?”
联系上文,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舜之前对弟弟表现得很大度,可是成为天子以后,怎么又把象放逐了,是不是出尔反尔呢?但是从下文看,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其实是把象封为了有庳的诸侯,有的人把他说成是流放。”
万章说:“舜成为天子以后,将共工流放到幽州,将驩兜放逐到崇山,三苗的君主被他杀死在三危,又杀鲧于羽山,这四个人罪有应得,天下从此咸服,因为舜惩罚了不仁之人。象比他们还要不仁,舜却封为有庳的诸侯,有庳的臣民有什么罪?仁君难道能这样行事吗?外人有罪就惩罚,弟弟有罪,却可以得封!”
孟子回答说:“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的不是,不会将怒气一直藏在心里,也不记仇,只有亲近和爱护。亲近他,所以希望他尊贵;爱护他,所以希望他富有。舜将象封为诸侯,就是要让象富贵。自己身为天子,弟弟却是一介匹夫,这怎么可以说亲近爱护呢?”
孟子的话看似比较牵强,但如果仔细分析,还是不无道理。因为史料中从没有提及瞽叟和象为害百姓的记载,所以舜与父母和弟弟之间最多也只能算是私仇,所以在舜看来就可以不予计较。
万章接着问:“那为什么有人又把这件事说成是流放呢?”
孟子解释说:“象虽然被封为诸侯,但却没有行政权,舜派了其他官吏来治理有庳国,负责收取有庳国的贡赋和税收,上交朝廷,所以有人就把这种安排说成是流放了。在这种情况下,象是不可能侵害到治下百姓的。即使这种安排看似流放,但舜希望兄弟能够经常相见,而象也经常去朝中拜见舜。按照规定,诸侯国君每年有一次入朝上贡的机会,所以古书上说,象不需等到上贡的时候才能入朝,因为舜经常借着政事接见他。
舜的这种做法,在后世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推行全新的郡县制,到了西汉又恢复分封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刘邦先后封了七个异姓王,在吕后的协助下异姓王先后被剪除,但仍分封同姓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的官员除了宰相以外,都是由诸侯王自己任免的,后来其主要的官员相、太傅、内史等都是有中央任免的,目的就是限制诸侯王的势力,但这些官员的立场如何,现实情况要复杂的多。
【《孟子》简读之万章篇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