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来机场候机的时候,同行的阿姨对老公说:你们家多多不敢滑滑滑梯的。阿姨指的滑滑梯其实是充气堡里的,而且我们这次去的江西冷的儿童乐园里的这个充气堡,比我们平时的还要高很多。我试了下,手不小心碰到了两边的扶手,一阵刺痛,因为高,速度快,摩擦所致!
孩子胆小什么鬼?记得在一年前,在万达有个临时的海洋球游乐场,里面也有充气滑梯。第一次爬上去的时候,多多想都没多想就要滑下去,我当时心想天哪,这么危险,等我带你一起滑(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自己滑下去还得做很多心理准备呢)。于是一把拉住多多,准备一起滑下去。可是带着孩子一起滑心理更加害怕,在这样的恐怖情绪下,左不敢右不敢,之后多多再也没敢滑过充气滑梯。
回想多多成长的环境,的确很多声音都是,“拉好**的手,自己一个人不会的”;“不许上去,要摔下来的”;不许动,有危险的,要出血的“。尽管后来我自己一个人带多多,我会有意识的保护孩子的探索欲,但其实有些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沿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小心,危险“。
成人通过威胁让孩子产生恐惧,从而远离那些我们觉得危险的东西。即使孩子离开了,但是这份意识却在他们心中萌芽了:“不能碰,很恐怖,我没能力”。很多时候,皮肉痛只是一时,但是心灵上的痛,那些可怕、无能、恐惧的感觉,却会更长远。
其实,儿童有他与生俱来的自护能力,在婴儿4个月的时候这种能力已经产生。有个经典的视悬实验:在玻璃板下面放一个带格的有立体感的图,儿童在爬过这个图的时候,他会观察。这图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差异,深浅不一。浅处儿童很容易爬过去了,如果发现下面显得很深,像一个深沟一样,儿童就会停止不前,观察母亲的神态。如果母亲的脸色是紧张的,孩子不会往前爬,如果母亲面部表情是愉悦的,是鼓励的,孩子会勇敢的爬过去。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多多刚会爬的时候,把他放床上自己玩,永远不用担心他会掉下床,因为到了床沿边他自己就会止住不前,哪怕大人故意往前推,他会本能的使劲往回退。所以,自我反思,很多时候因为我们自己的恐惧,而给了孩子很多恐惧的意识,这才是造成他们恐惧真正的来源。而在对比之下,发现别的小孩无所畏惧,自己的孩子蹑手蹑脚时,大人却又很无情的给孩子带上胆小鬼的帽子。
真正的教育始于,我们认为孩子是无比智慧有能力的人。当我们给予孩子这样的信任,孩子就会回馈我们这份信任。当然这份信任是基于孩子认知发展为基础的,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确要把这些“危险”排查一下,远离孩子的视线。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可以沟通表达,听得懂指令以后,我们要做的不该是恐吓,而是告诉他们为什么危险,怎样才是安全。
不要害怕孩子摔破玻璃杯,而是告诉他们:两个手端着,慢慢走,紧紧地握着杯子,这样杯子就不会掉地上摔破
不要害怕孩子拿到割伤自己,而是告诉他们:刀口很锋利,我们使用时永远拿着手柄这端,拿着刀时,只能站在自己的工作台,不能乱走。
不要害怕孩子攀爬时摔下来,不管他年龄多小,一定离他1米远,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每一个孩子都会以自己的能力衡量他活动的范围,通过这种衡量,他以后就能把握自己的行动,并正确的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许多父母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会痛心疾首:我怎么犯了个错误?比如说,父亲打了孩子一顿,打冤枉了,会很难过的说:爸爸不对。但是他意识不到潜意识犯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