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D007 女权的气短情长

作者: 飞鸿踏泥 | 来源:发表于2017-03-08 14:42 被阅读21次

    前几天看了一部很老的片子《克莱默夫妇》。我个人觉得它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它不以动作、场面、音效来吸引人,甚至它也没有离奇的情节,可是它却反映了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的问题,值得深思。

    它以克莱默夫人的自我觉醒开头,她义无反顾地抛夫别子,去发现自我。一下子把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克莱默先生弄得措手不及。为了照顾好孩子,他甚至把一份很好的工作都弄丢了。克莱默夫人远走一年多之后,又回来和她曾经的丈夫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可是到了最后,乔安娜(克莱默夫人)却感到对克莱默先生和孩子非常抱歉,流着泪,似乎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就是标准的女权的气短情长。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科研究起妇女领域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女权?在五六十年代,我们所认为的妇女解放,似乎就是让女人离开家庭,干从前男人干的活。结果,家庭没照顾好的同时,还有一些女人由于劳动强度过大得了妇科病。难道我们所提倡的男女平等就是让家里吵架的多了,离婚率高了?就像片中的克莱默夫人,为了找寻自我,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散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处理方式了?

    五四时期的《玩偶之家》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女权觉醒的先河。可是娜拉出走后怎样?作者没有交代,鲁迅尖锐地指出“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张爱玲更是戏谑地说“走!走到楼上去!”瞧,闹了半天,女权的结果还是无权。

    其实再女权的女人如果看到男人和女人吵架、争抢,或是男人打女人,肯定会怪男人不好,这个男人没教养——表面上是帮着女人,很女权,其实不也反映了她也是认为男女是不一样的?对女人能享受到的一些优惠,她们一定也愿意接受。舒婷的《致橡树》固然是一种女性的新模式,可究竟具体应怎样操作?

    有些问题,看上去很难,其实如果从本质开始思考就很简单。如果女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想想女人为什么要生孩子这样近乎无聊的问题,也许就能得到答案。

    P.S. 有趣的是:女主角扮演者Meryl Streep在15年(1994)后演的《廊桥遗梦》,却是一个有梦想的女人选择向家庭回归的故事。这也许是一种思想的成长,其实也反映了折腾了一番又回归平静的女性意识:虽然电影里说“这样确信的爱情只有一次”,可原先的生活也只有一次,脱离了生活的爱情不会持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70 D007 女权的气短情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pk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