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玉不琢不成器”高度总结个人成就需要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的结合。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石”,这是基因决定的,将来有各种成就的可能,就要看怎样“雕琢”——后天培养。
后天的培养,或者称为智力开发,并不是给孩子上一个智力培训班,或者把孩子交给“名师”就能完成。
通过对心理学家提出的智力模型,结合个人教育经验,智力开发有着其独特的规律。
智力开发的时机
孩子出生后的确会有技能习得的关键期,如母语习得。狼孩只会狼叫,即使被救助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恢复其语言能力。负责语言的神经细胞退化。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长期被蒙上眼睛,会造成他永久性失明,即使他的眼睛看上去和正常人无两样。实际的情况是:大脑负责感光的细胞因得不到光的刺激,已经“罢工”。
关键期如此重要,以致很多家长会忧心忡忡,生怕错过了一些抱憾终身的机会。
幸好,这些所谓的关键期都是生理发育关键期。由于孩子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基本的能力自然习得。
所谓的智力开发,就是在关键期施加丰富的刺激,让孩子多玩(触觉),多听(听觉),多看(视觉),多说(语言)。这样看来,智力开发没有任何玄妙之处。
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丰富活动对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心理学家把一窝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小白鼠有很多活动器材可以玩耍,一组只是吃喝拉撒,其他什么都不做。实验结束后解剖两组小白鼠,分析它们的大脑发现,有丰富活动的实验组小白鼠的大脑皮层比没有活动的厚。
因此,最低成本的智力开发就是家长陪伴孩子多玩,多听,多看,多说。如果一个家长总是在玩手机,把孩子置于一边,那么谈任何的智力开发都是白费。孩子的教育不是交给一个教育者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智力开发内容
语言是最重要的一项开发。语言的强大功能,使我们的祖先和其他人种的竞争中胜出,占据了地球食物链的最高生态位。通过梳理智力理论模型也发现,大部分模型都把语言作为智力的构成部分。
言语构成概念,概念又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的有序层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逻辑及认知。如果发现一个孩子说话、写作乱糟糟,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培训他的逻辑思路,而是回过头来积累他的语料,搭建他的概念体系。
我们看一个六年级孩子课堂写的小短文:可谓不堪入目。
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日常亲子交流中就可以完成。
1、和孩子多说话,而且要用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和孩子说话,不要儿语,即使幼儿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听懂意思,但是不断的语音会刺激听觉细胞对语音的敏感,加快后期语音能力的发展。
2、平时家庭用语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和逻辑性,让孩子在观察中学习,潜移默化帮助孩子编织概念体系。
3、鼓励孩子复述,促进词汇与逻辑的连接。
4、引导孩子阅读,越早越好,开始奠定孩子的自学能力。
再看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写的短文:
两者对比,便可以看出孩子的心智水平,家长的用心。
在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开发,就是家长智力水平的延伸。一项研究表明,中产家庭的孩子和一般家庭的孩子,词汇量有显著差异。甚至毫不夸张地说,限制人成长的不是财富,而是阶层的认知围墙。
动作(运动)能力的不能忽视。
近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越来越强,也比较容易创造孩子运动的条件。不过,在幼儿阶段,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动作(运动)能力的培养。心理研究表明,手在大脑投射的区域最大。在幼儿早期开发孩子的精细运动,有助于孩子思维的流畅性。我有个很可爱的学员,在他小的时候,他妈妈经常买泥鳅给他抓。现在他的动作很灵敏,思维特别灵活,可能与这个训练有一定的关系。
情商的培养
孩子的情商,基本就是家长的情商。要想孩子自信,抗挫折、坚韧等优秀品质,家长的先拥有,孩子自然潜移默化习得。很难想象一个天天在家里抱怨社会、抱怨家庭的家长能大概率培养出大格局的孩子来。
以上智力开发是否成功,主要取决父母的认知和是否拥有一颗充满浓浓的爱之心。至于音乐等艺术的培养,则需要结合家庭的财务,聘请老师,合理安排。
如果家庭情况不予许聘请专业艺术老师,可以和孩子听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感受其起伏跌宕,可以和孩子看看《兰亭序》,感受其潇洒飘逸,可以看看梵高的《向日葵》,领略其浓重不羁。这个成本,很多家长都可以付得起。
至于逻辑能力,如果把语言能力和动作能力基础打好,罗辑能力会在学校教师的培养下逐渐完成。
切记,不要交给老师一张“白纸”。
总之,智力开发既不是件很玄乎的事情,当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借用《为学》一句话:为之则易,不为则难。背后的逻辑是:做家长的,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怎样用你价值观影响孩子,塑造家庭文化。如果家长自己本分工作没做好,却对孩子高要求,对老师高要求,就有些过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