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GDP依赖任重道远
3月10日下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人大监督工作”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开始由国家统计局对各个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统一核算,并“叫停”对各地GDP总量、速度进行排名的做法。此次对地方GDP的改革源自于近年来不断曝光的统计数据造假和统计数据挤水分现象,更源自于人们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的不满,是向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要改变,意义重大,但短时间内想摆脱GDP依赖还困难重重。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并于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中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GDP这一核算指标也深入人心,并在众多场合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GDP核算能够盛行有其内在逻辑。首先,GDP核算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经济学发展理论针对国民经济GDP核算的研究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支持。其次,GDP核算的可操作性较强。无论是从支出法、生产法还是收入法,GDP核算的方式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最后,GDP核算的可比性强。不管是横向与不同地区,还是与本地区不同历史时间,都能做到数据可比。也正是因为上述有点,GDP核算体系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并付诸实践。
GDP核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各省份GDP进行排名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各省份党政部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众多创新实践,从总体效果来看,这些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制度政策的不断优化。也因此GDP成为了各地党政部门官员评价和升迁的重要指标,反过来也更加促进了各省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通过比较发现的差距、优势也让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调整措施成为持续推动发展的动力。
但GDP核算也有弊端。一方面是所有量化数据的通病,物质财富可以用数据量化比较,但诸如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幸福指数等无实物形态的财富和体验却无法被量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无忧后更加关注的是非物质生活体验,这些关注点却无法在GDP核算中体现。另一方面则是GDP核算过分强调增长,不注重发展。发展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包括增长在内,更包括质量在内。过分强调增长就容易导致粗放型的模式,现实中也带来了重复投资、产能过剩、能效过低等现象。
当下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时调整和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核算体系是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精神文化等评价指标的难以量化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并且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数据更趋复杂,新的能够得到大多数认可的指标评价体系短时间内还无法建立,告别GDP依赖依然任重道远。
此次叫停对各省份的GDP总量、增速排名是统计改革的重要步伐,有利于破解统计数据造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扭曲发展观,推动各地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均衡、高效、可持续。但必须看到,此次调整一方面是为了迈向高质量发展构建核算指标体系的主动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当下基层对日益加重的非GDP核算体系任务不能获得更高评价的被动选择。也因此,调整核算体系必须注重保持对各省份党政部门的充分激励,让适合的人能得到合适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