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错位内在深度的强化和外部动作的淡化
《祝福》,在鲁迅看来,比之情节,错位的氛围在艺术上有相同的重要性。他指出祥林嫂被城建摧残致死以后,鲁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营造祝福的悲剧氛围,在这个氛围中用二元对立来分析,显然不够了,几乎所有人物反应都对死亡的悲剧感产生了错位,这种错位特点是多元。
正是这种多元的情感错位,构成了祝福的沉重的悲剧氛围,这种隐含着无奈甚至无望的悲剧感,使用抒情的笔法加以突出的。
情节对于小说毕竟只是文本的股价,而在没有情节起伏的地方,其动人之处往往在于某种情感错位的氛围。
比之情节模式,鲁迅更为关注的是氛围。
九 在西方文论的盲点中进行原创性的概括
小说艺术的质量并不完全在所谓人物刻画比之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场景和氛围的浓度的饱和(如孔乙己中,所有人都几乎谈不上性格)。
十 中国当代小说中大场面的错位问题,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
错位理论是经得起经典小说的检验的,特别是长篇小说中的大场面,如林黛玉初入贾府。茅盾的子夜的开头也是大场面。
小说的场面越大,人物的感知错位就越丰富。
白鹿原在写大场面上艺术上幼稚的败笔,皆出于缺乏对大场面人物间错位的规律的把握。
不管是情节小说还是非情节小说,没有情感动机想象语言行为的错位,就没有戏可看,没有性格可言。
贾平凹的文化价值追求并没有完全离开艺术形式规范,原因就是他在刻画人物时时时刻刻上人物的情感,处于错位之中,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关键的错位,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达上又因心口误差,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