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这一节和下一节,是相对快速的带出了等优曲线及其性质,然而最终还是要抛弃它 —— 因为解释力不够。
先说替换定理(postulate of substitution)吧:
每一个人都愿意牺牲任何物品来换取任何其他物品。
是不是有些绝对?
- 每天,每时每刻,只要人还有呼吸,有思考或者不假思索地,采取任何行动,而这行动背后都在做着取舍 —— 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真切切地在用生命交换;
- 取舍有代价,有风险,作者举例是过马路买鱼蛋也是冒着一点点生命风险,嗯,中国人喜欢说喝凉水都塞牙,也是风险;
- 只要有价值观,自己有取舍的原则,哪怕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也是在取舍。
因此,如果以两种经济物品为例,就有了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因为愿意舍甲而取乙,我们在甲乙两种经济物品之间很容易找到一条曲线,在这线上的每一点功用数字相同。“等优”是指功用数字相同,每一点不分彼此地同样可取。
因而不难想象:
- 以二者为坐标轴,一定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的曲线;
- 在此线的右上方,都是比它好的,左下是比它差的;
- 而且,曲线有无数条,并不相互交叉。
这里有一点作者没提到,就是曲线是个性化的,不存在所有人曲线都相同的可能性 —— 背后是需求偏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考虑到作者最终还是要抛弃等优曲线的,这一条似乎也不重要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