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风依旧国学与传统文化
儒学大家王阳明(二) 不羁少年

儒学大家王阳明(二) 不羁少年

作者: 老茄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10:52 被阅读8次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龙山公考中状元后,被立即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当时王阳明年仅十岁。这一职务相当于太子的顾问或秘书,不直接参与政治。只有状元才有资格被授予这一要职。可以说当年王阳明的父亲获得这一职位是非常荣耀的。

    龙山公任职翰林院后,日益思念尚在老家的父亲,希望把父亲接到京城,安享晚年。翌年,王阳明与其爷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王阳明的父亲竹轩翁来到京城后有一次在金山寺设赏月之宴,招待宾朋,交措间,陶然而醉。竹轩翁诗意大发,但一时无应景的佳句,这时阳明对他说:“祖父,给我笔。”竹轩翁非常惊讶,问他:“孺子亦能赋耶?”王阳明立即作诗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顿时,四座皆惊,众人啧啧称奇。有人想再试一试王阳明的诗才,又以“蔽月山房”为题,令其吟诗一首。王阳明不假思索,随即应口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两首诗都显得过于外露,缺乏古意,所以不能算佳作,但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已实属不易。前一首诗的大意是:微醉之际,披着月光靠在妙高台上远眺伸入到江水中的金山,这时的金山看起来仅有拳头大小。远处传来清澈的吹箫声,山洞里的龙也许已经睡了吧。描述了一种仙境般的清幽境地。后一首诗的幻想更为奇妙,似乎预示着王阳明终将成为一位大哲人。山和月因为观赏者的心境不同而呈现大小之别,诗歌的境界也超越了世俗,达到悟道之人的水平,充满意趣。

    十二岁时,王阳明遵照父命,在京城入私塾读书。王阳明生来豪放,不愿意被规矩约束。有一次王阳明问私塾先生:“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人?”

    私塾老师道:“嵬科高弟,显亲扬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

    王阳明吟道:“嵬科高弟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

    私塾老师问道:“据孺子之见,以何事为第一?”

    王阳明答道:“惟为圣贤方是第一。”

    龙山公闻之笑道:“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是,宋代之后的一些学者,他们做学问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圣贤。自汉至唐,儒生做学问都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加官晋爵。但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些儒生,例如程明道等人,他们从过去的弊病中解脱出来,强调做学问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圣人。其实,这才是“孔孟之教”的根本,是最崇高的精神。汉代以来,人们却忘却了这一根本,把科举考试、加官晋爵当作自己做学问的目的。王阳明的私塾老师也是这么想的,并且把这一错误想法传给了自己的学生。王阳明当时虽然年少,却一语道出了圣学的真谛。但当时的王阳明并不清楚这句话会给他以后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学大家王阳明(二) 不羁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pq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