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个信息爆炸、包罗万象的时代里,人们的选择“场景”日渐增多,选择“空间”更是越来越大。
然而,频繁的选择“场景”非但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之感,反而让人们愈发不知所措;偌大的选择“空间”同样不会让人们自由顺心,反而让人们更加患得患失,左右为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大大小小的“选择”纠结犯难!
中午吃什么?
是兰州牛肉拉面,还是重庆鸡公煲?
周末去哪里玩?
是去爬山登高,还是去看海激浪?
冬天到了,买什么衣服?
是买样式好看的,还是买品牌过硬的?
工作中,先完成哪一件工作?
是重要但不紧急的,还是紧急但不重要的?
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去哪个城市发展?
是在一线城市奋斗打拼,还是在家乡城市小富即安?
……
现如今,让人们纠结犯难的事情,往往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因为选择太多造成的“不会”选择。
小到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到买车买房,职场规划,我们总是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难题,一方面倍感压力,另一方面纠结迷茫。
记得深圳读书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正在由知识匮乏的时代过渡到知识过剩的时代。”
的确,当我们从小小的手机屏幕上,获取太多、太多的碎片化信息和知识,倘若没有主观的筛选、剔除、消化、系统化融合过程,我们就很容易掉入信息的漩涡,失去应有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变得人云亦云,患得患失。
在我的身边,高峰每一次“选择”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去年的时候,高峰手握20万预算,想买一辆适合自己的家用轿车,最后把选择范围定格在A车、B车、C车这三个选项上面。
随后,高峰一边询问身边同事,一边上网查找买车攻略。结果越看攻略,越迷茫;越看介绍,越不知道如何取舍。
在“买车”的选择场景下,高峰非但没有体会到“买车”带来的幸福快乐,反而因此倍感压力,变得格外烦躁纠结,甚至和妻子发生了争执隔阂。
除了买车之外,高峰大大小小的选择也总会纠结半天。记得有一次,高峰计划周末假期出去旅游,结果又在A城和B城之间犹豫不定。
高峰万分苦恼的对我说道:“魏哥,我是去A城吃各种小吃呢,还是去B城爬山呢?”
我简单回答道:“都可以啊。无论是各种小吃,还是爬山看景,都可以放松身心。”
没想到,高峰继续执拗道:“我害怕去了A城,吃不到正宗小吃;又害怕去了B城,遇到阴雨天气,不能爬山。”
一时之间,我竟然无言以对。
现实当中,很多人和高峰一样,为了大大小小的选择纠结犯难。这些人大多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完美主义。
事实上,人生的大大小小各种选择,很难有十全十美的最终答案。就像买车、买房一样,在我们追求某一个优点的同时,必然要接受某一个缺点。
事事都追求完美无缺,只会让自己患得患失,左右为难。
有句话说的很对:“成功的人不一样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是通过努力,把脚下的道路变成了正确的选项。”
所以,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选择场景,都要淡化“完美主义”的羁绊。既然选择了某个选项,就要专注“已选”的道路,不要左顾右盼,更不要患得患失。

第二个错误,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选择场景。
诸如中午吃什么饭、过节买什么衣服、下班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走什么交通路线、和谁谁谁结伴而行等等选择场景,其实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事情,没必要钻了牛角尖,为没必要选择的事情,或者选择结果意义不大的事情,过分执着较真。
事实上,很多“选择场景”都是自己的固执己见、患得患失等等负面情绪无故添加的,多多少少有些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被动困扰。
所以,很多选择应该释然的,就要释然;应该精简的,就要果断精简。
第三个错误,人云亦云,缺乏定力。
现实当中,我们的选择心态,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尤其在互联网日益便捷,碎片化信息日益纷扰的今天。我们在很多场景下的某一个选择,总有背道而驰的声音、观点、论断出现在我们身边,使我们产生“我选错了吗?”的犹豫和怀疑。
当然,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结合他人的意见、观点自我反思,正视自己的选择错误。然而,我们也要拥有一定的自我定力和判断能力,不能听风就是雨,轻易怀疑自我选择的正确性。面对不适合的观点、建议,我们要敢于说“不”,把它们剔除我们的选择意识。

——
——写在文章最后的话
生活当中,有些人之所以焦虑纠结,往往是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选择场景,反而又不会选择,不敢选择。
幸福的人,往往是善于做出选择的人。尤其面对日益增多的宣传场景,日益增大的选择空间。幸福的人往往能够结合自己的真实处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然后坚定的走下去,享受过程。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轻易自我怀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