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著,他的写作依据是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他出书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幸福。文中给我们指出了许许多多的金点子,让家长和教师去学习参考,尤其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立”,而且也给我们列出了自立的三个条件: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文中反复强调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负责;强调孩子进步了不要明显的表扬而是明显的去感谢,让他有存在感,觉得自己有价值。我认为这本书对家长朋友在育儿方面的知识不怎么丰富的情况值得拥有。
今天我只从读懂彼此心灵方面来加强亲子关系,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教育现实中,因为不能读懂彼此的心灵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仔细想来都是由于彼此未能读懂对方心灵导致的。我们必须坚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本着美好的愿望,一方进行教育,一方接受教育。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彼此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在看到彼此美好愿望的前提下,其实一切的不和谐与不理解都是暂时的, 那种种隔阂与冲突也都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但在这个彼此接近对方心灵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与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之间,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顺序与差别:教师和家长在阅历、知识、情感的成熟度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尚处于生长阶段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作出某种姿态,这种姿态要能让孩子理解和认可,让孩子真正看到来自教师和家长心中的美好的愿望。在这种真诚的姿态和行动中,教师和家长方能逐渐接触到孩子的心灵,看到他内心深处发生的一切,并以一种同样让孩子理解和认可的方式提供应有的帮助。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但需要高度的教育技巧,更需要面对孩子心灵的极大的耐心与信赖。任何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足以使一颗脆弱、娇嫩的童心受到伤害。而一个人在幼年、童年、少年时代受到的心灵伤害,往往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才能得以弥补,有时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他终身都不能摆脱的阴影。
总之我们要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并结合实际情况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灵活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