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王御医的儿子亚里士多德(BC384-322)在西方哲学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学识渊博,逻辑慎密,他的哲学体系不但完整统一,而且在原创性和影响力上都无人能出其右。
他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太子储君时,亚里士多德就当上了他的老师。但师徒的关系似乎并不很亲密。罗素认为,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这两位西方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人,彼此的影响极小。亚里士多德著作等身,文风冷静而缺少热情,大概率是个严肃的老师,和桀骜不驯的学生之间少有共鸣也属正常。当亚历山大大帝四海征服,极大扩充罗马共和国版图时,亚里士多德还在坚持理想的国家人口应该在十万以内。
亚里士多德著作涉及逻辑学、修辞学、诗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及形而上学。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他的逻辑学、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逻辑三段论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已经广泛运用逻辑演绎法(Deduction)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由一个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
- 确定的前提 + 有效的证据 => 靠谱的结论
- 确定的前提 + 无效的证据 => 不靠谱的结论
- 可能的前提 + 强大的证据 => 有说服力的结论
- 可能的前提 + 弱鸡的证据 => 没说服力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他原创的三段论演绎法,是中小学里必教的逻辑学基础:
确定的大前提 + 确定的小前提 => 靠谱的结论
大前提:所有的狗都长四条腿。
小前提:二哈是一种狗。
结论:二哈长四条腿。
逻辑学旨在描述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关于如何正确地思考的科学。三段论并非逻辑的全部,但确是逻辑学的基础。在后面两千多年里,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不断发展完善。逻辑规范了西方的理性思维模式,是现代科学的根基。
梁漱溟先生曾经提到一个问题:以中国的文化,随其继续自我发展,没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入侵,是否有可能最终产生“科学”这种东西?中国人是否能自己造出汽车、飞机来?先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我深以为然,因为中国文化忽视了逻辑,所以虽然产生了大量精湛的技术和巧夺天工的实践,却始终没有在理性层面建立起科学的理论框架。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几册标注着"metaphysics","meta"是“在……之后”的意思,"physics"我们译做“物理”。意思是这几册书要等学完关于变化的自然界的物理学卷才能学。这几册书讲的是宇宙世间不变的东西。"metaphysics"的中译是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哲学家把它译成“形而上学”,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亚里士多德的几册形而上学讲的是:第一哲学、第一科学、智慧、和神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最大的漏洞是:如果上帝有一个完美的理念或形式世界,为什么他要再创造一个不完美的物质世界呢?亚里士多德帮老师堵上了漏洞: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一体的,形式存于物质中,我们从物质中窥见形式。宇宙之间,只有上帝是纯形式的,其余一切都是形式与物质的结合。一个物质可以和多种形式结合,比如,一粒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物质与形式不可分离。
进而,亚里士多德讨论世间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由另一个运动变化产生的,那么层层倒推回去,要么是无限倒推无穷无尽,显然这不合人类认知常理,要么最终要归结于一个“不动的施动者”,即神。这是哲学史上关于神存在的第一个完整的逻辑的表述。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神是第一因(The First Cause)。但亚里士多德的神不知道物质世界的存在,因为这位神如此完美,他的思考对象只能是他自己,思及任何其他东西,都会使他变得不完美。因此,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变成基督教的上帝就得慎加取舍:神是第一因是正统教义,神不关心现实世界是异端邪说。
灵魂与心理学
说起来亚里士多德也算得上比较动物学的祖师爷,但他的动植物学更要紧的是为解释灵魂论。
心理学,psycholog,起源于灵魂论。psycho(心理)即soul(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理论是一种活力论(Vitalism),就是认为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跟没生命的东西是有本质区别的,活着的东西里有”灵魂“。
灵魂由低到高分成三个部分:
- 连植物中都存在的那部分灵魂负责维持生命的低级功能;
- 所有动物中都存在的那部分负责通感、记忆、想象、快乐、痛苦、欲望、厌恶等等;
- 只有人类灵魂具有概念思考能力,即理性。然而,理性又分为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前者是物质的,后来是形式的。
灵魂中,只有积极理性的部分是永恒不朽的,其它部分都与肉体同生同灭。
伦理学
基于灵魂论,我们就不难得出亚里士多德对善恶伦理的观点了:只有积极理性的灵魂才是值得追求的永恒与至善。因此,有德行的灵魂应该在智力上有智慧有洞见,同时有伦理上符合道德。对道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倒是合儒家的中庸之道: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的中道,比如,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极端是罪恶,中道是德行。
”一个人最高的善就是能完全彻底并习惯性地行使其作为一个人所有的功能。“
这话从英文翻译过来很别扭,但其实跟孔子那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相仿,同时又兼有“自我现实”的意思在里面。
只有达成这境界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幸福的,于是最高的善即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还格外强调了,幸福(happiness)是善,快乐(pleasure)不是。
政治学
政治学是伦理学的升级,是集体的伦理。如果幸福是善,那么,在人群社会中,谁的幸福是善?一个集体的善,到底是所有人的善的总和呢,还是集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根本就是两回事?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存在的目的是体验社会化生活,社会作为整体远远比个体重要。国家是一种成熟的完美的自足社会,是最高等级的集体。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共产共妻共子式理想国,因为共产会养懒人,共妻使女人不事家务,共子会造成谁都不认真养孩子。另外他也反对民主,认为民主体制仅仅好于僭主制和寡头制。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是建立在奴隶制上的君主制或贵族制:奴隶是那些天生就应该被统治的人,比如战俘和野蛮人,当然绝不能是希腊人;君主和贵族是个体中最接近至善的人,他们有智慧颁布法令使国家成为一个至善的集体;普通平民只要守法生活就好了。
一道政治伦理题
罗素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宪章规定了最好的东西只能给有限的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安于次等的,这个社会是否道德?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都认为这是道德的,因为最好的东西是德行,确确实实不是人人都能修行得到的;
斯多葛派和基督教则认为是不道德的。但由于他们也认为最好的东西是德行,而德行不受外界境遇影响,只要自己修行就好,因此也不无需寻求正义制度来解决这种不道德;
民主主义者认为是不道德的,同时由于他们认为权力和财产是最好的东西,所以这种不道德必须通过正义制度解决;
每个人对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道德的都有自己的定义,因此这个命题在现实社会中是不成立的。只能存在于哲学范畴。然而,这却是建立一个更合理社会的关键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