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1054/41ad2dcf0ff82a9e.jpg)
一、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二、解释:“谲”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权诈”的意思。
孔子说:“晋文公擅权诈而不能守正,齐桓公能守正而不擅权诈。”
三、辨析:
1、后世儒者对此章的看法大致有两类,一类认为孔子指出二人各有优缺点,一类认为二人虽行的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而非以德服人的王道,但孔子明显是更推崇齐桓公。
2、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姓姜,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后代,齐国第十六任国君。他任内励精图治,不计前嫌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举行诸侯会盟,外攘内安。特别是葵丘会盟,受到周天子赏赐,天下逐步稳定下来。但他在晚年管仲去世后,任人不良,饿死宫中。后五子争位,齐国霸业急速衰落。
3、晋文公,春秋第二位霸主,姓姬,名重耳,周武王姬发的后代,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交贤能智士。骊姬之乱时在外流亡十九年,备尝艰辛。回国即位后任用贤良,使晋国国力大增,并帮周朝平定周室内乱。大败楚军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4、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一切以礼待周天子。而晋文公的践土之盟,《左传》说他召周天子到践土,接受诸侯朝礼,并引孔子的话说“以臣召君,不可以训”。由此可见,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5、孔子评论历史上的两位豪杰,是什么用意呢?
应该完全是为帮助弟子成长,不是为谁争优劣。孔子更关注的是——正,是否符合周礼,特别是在君臣关系上。晋文公在践土会盟时以臣召君,挟天子以令诸侯,内心奉行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如果众人效学,会导致无序竞争,天下大乱。而齐桓公在会盟、征伐这些大事上的做法更符合周礼。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不局限在个人的功业甚或一国兴衰,而是以天下民众的长治久安为前提,而且能拨开外在、阐发隐微。由此可见圣人的心胸广大、眼光长远、洞察深细。
四、学完这一章的收获:
1、圣王制礼,是在洞悉人性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人在各角色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各层面指导我们正确行事,限制我们的私欲,防患于未然。所以在圣人眼里,评价人事至少要从正心、守礼、功业三方面考虑,最好的是发自内心地仁爱天下,正心尊礼去建功立业。
2、我们学儒家效学圣贤,要不断明“正”、守“正”,把能否诚意正心作为判断自他优劣的首要标准,而不只从一时功业评判。因为只有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正心,才会引领我们的言行事业克服困难不断完善,最终达成所有人的和谐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