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的天空乡风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郑州故事:曾经在这里,一个人,一条河与一个帝国的幻灭

郑州故事:曾经在这里,一个人,一条河与一个帝国的幻灭

作者: 張大萬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8:54 被阅读4次

    这个人叫贾鲁,这条河叫贾鲁河,这个帝国是曾经雄霸天下,横行一时的大元帝国。就像中国人对元朝的认知一样,郑州人对贾鲁河的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提起它总让人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它一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陌生的是它只是一个符号留存于我们的脑海里。就像那个朝代的辉煌看似是我们的,但却总有被外人抢走的心虚一样,这条河也曾经是那么臭不可闻,虽近在咫尺,却怎么也不想多看它一眼。

    下面我们就掀开历史的一页,管中窥豹,走进那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王朝和那条一直静静流淌在我们身边很多年的河流。

    话说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洪水泛滥,屡次决口改道,加之元政府吏治败坏,致使黄河下游水患严重、瘟疫流行,特别是黄淮平原一带更是民不聊生,农民反抗激烈。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元顺帝命工部尚书贾鲁负责治理黄河水患,以保大运河的漕运不受威胁和山东、河北等地的盐场的安全。

    治河刚开始不久人们就在黄河决口处的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附近挖出一尊独眼石人,石人背部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字样,这是之前就广泛流传于河南安徽等地的一句童谣。看到石人,人们顿时惊慌大乱,恐怕不久石人身上的话语真要应验了。

    其实这独眼石人是颍州人刘福通早就派人预埋在黄河河床里的。话说这刘福通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出生于巨富之家,性格豪爽,早年就加入了白莲教,时为颍州教首之一。可是这位豪奢巨富之家的放荡公子为什么要“挑动黄河天下反”呢?

    这还得从贾鲁说起,这位贾河工可谓元王朝的忠臣孝子,早年间他在元朝的治河机构——都水监任职,在任职期间贾鲁针对屡次决口泛滥的黄河,不辞辛劳的往返黄河中下游数千里实地“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并绘制成图,多次向元政府提出“治河方略”。无奈当时朝廷内对治理黄河分成两派,一派是以众多贪官污吏为首的主张治河派,他们可以假借治河之名趁机进行大肆掠夺;另外一派是以右丞相脱脱为首的少数忠臣良将为代表的不主张治河派,他们知道一旦发起治河,必将征召大量民夫,摊派更多苛捐杂税,这必将进一步激化当时已经很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后果不堪设想。一时间,大元王朝内忠歼难辨。

    最后,贾鲁说服了脱脱,他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元王朝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平缓各地激烈的反抗,就任命当时已经55岁的贾鲁为工部尚书开始治理黄河。

    于是贾鲁征发民工15万,士卒2万,大肆兴役治河。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贾鲁手下在颍州假公济私,要征收富豪刘公子家的花园,并趁机勒索,素怀反元大志的刘福通誓死不从,最后贾鲁下令“改河道,毁刘宅”,这下彻底逼刘福通走上了造反之路,也正是如此,才出现了之前治河民工在黄河里挖出刻字石人的一幕。

    被逼无奈的刘福通和韩山童等人以白莲教为依托,发起了元末最大的农民起义——红巾军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起义军一路南下连克数十州、县,起义队伍一度壮大到二三十万人。之后起义军又分兵北上伐元,并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世称“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一时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正应了那句流传已久的“明王出世,普渡众生”的谚语。后来朱元璋也加入了红巾军郭子兴部,朱元璋奉小明王为正主,并依此号召广大起义军民都归于自己麾下,经过不断的反元斗争,并逐渐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朱元璋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朝的国号即来源于此。

    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坚持十数年,期间虽有起伏挫折,但它始终是元末农民起义的核心力量,红巾军起义对元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打击性的毁灭作用,虽然后来的史书中对刘福通及其红巾军的记载不多,但是刘福通等人作为元王朝的掘墓人是毋庸置疑的。假设当时贾鲁没有一再的坚持治河,也许刘福通等人也不会造反;假设刘福通等人没有造反,也许元朝的统治也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摧枯拉朽般的覆灭。

    再说贾鲁治河,他采取的是疏塞并举,先疏后塞,先易后难的方案。贾鲁首先从疏浚被淤积的黄河故道开始下手,然后再堵塞缺口、豁口,修筑损毁严重的两岸堤坝,最后是起到决定性的堵塞黄河决口的工程。

    贾鲁本人干练敏达,对于治河竭诚行事。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他日夜在长达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查,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并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伟大搏斗,贾鲁终于完成了工程量浩大的治河工程。

    贾鲁治河从至正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开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 ,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

    贾鲁的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的高度评价。山东、河南一带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境内的两条河分别命名为贾鲁河,至今郑州一带还流传着“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也多,百千年过后,恩在怨消磨”的民谣。时至今日,山东境内的那条贾鲁河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而河南的这条贾鲁河虽说命运多舛,但是它却还是一直作为一条河流淌在我们身边。

    这条河的身世曾经很辉煌。它源出新密圣水峪,之后流向东北经郑州西部,在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汇入沙颍河,最终流入淮河。所以说,当今的郑州属于淮河流域。如今的贾鲁河全长二百多公里,我们身边的金水河、索河、须河、熊儿河、七里河、潮河、东风渠等都是它的支流。贾鲁河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流域面积最广,流经最长的河流。

    相传,贾鲁河的前身为战国时期魏国魏惠王时所开凿的“鸿沟”,西汉时又称“浪汤渠”亦或“蒗荡渠”。其故道从今荥阳市北边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魏国开挖它的目的是运输和灌溉农田。魏晋以后该河称“蔡河”,作为南北水运要道,它沟通了长江和黄河水系。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以黄河郑州段为起点,向南开通济渠至扬州,向北开永济渠到涿郡,郑州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连贯南北,沟通东西的水运交通枢纽,当时隋唐大运河郑州段正是在蔡河的基础上改造开通的。至唐末,蔡河逐渐淤积被废。五代至后周期间,由于东京汴梁的物资主要依赖水运,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自此之后蔡河水量增大,漕运通畅,河面上“舟楫相继,商贾毕至”。北宋时期的蔡河改称惠民河,由于北宋经济繁荣,东京人口稠密,为了运输南方地区的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北宋政府经常维护疏通河道,使惠民河航道直通江南,河流两岸尽得漕运之利。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加之黄河屡次向东南决口,惠民河随着洪水泛滥逐渐淤积,从而也失去了漕运的功能。

    这条河的繁华也随着一个王朝的即将覆灭和一条大河的泛滥而没落。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它才又获得新生,这个人就是贾鲁。

    贾鲁在堵住黄河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今新密)凿渠引水,水流经郑州城区过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家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郑州、开封一带的漕运,明清两代的周家口和朱仙镇就是借助这条漕运河流迅速繁荣发展起来的,此时的贾鲁河又有运粮河之称。清朝中后期黄河又开始泛滥,近半个世纪内大的决口就有六次,河水大溜屡经贾鲁河,故这一时期的贾鲁河又被称为“小黄河”。因黄河入侵又致贾鲁河河道淤塞严重,虽经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四年(1915)两次修浚,但是成效甚微,此后舟楫不再复通。后来民国政府也曾多次开浚改道治理贾鲁河,以恢复其航运功能,但最后都没成功,特别是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滔天河水顺贾鲁河南下,不但造成了淮河流域泽国一片,从而也毁了贾鲁河一世清名,自此人们谈“河”色变。

    直至上个世纪末,贾鲁河彻底沦为一条废河,其上游源头断流,中下游河道多被侵占废弃,郑州城区段更是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污水坑,人人拒而远之,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它填埋了之。在以前的郑州人印象里只知贾鲁河之名,而不知贾鲁河之实。

    不过贾鲁河的未来实在令人可期。

    今年“五一”,听说家门口新建成的“贾鲁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了,我决定“故地重游”。

    走近一看,曾经熟悉的河岸边青草连绵、栈道曲折,堤坝上树木错落、步道蜿蜒。新修的绿地、广场、仿古建筑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放眼望去,到处焕然一新,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新天地之中,这与我印象中的那条又脏又臭的贾鲁河简直判若云泥,我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2016年以来,郑州市政府投入巨资,力争把区域内的贾鲁河两岸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成一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巨型湿地公园,将来全部建成后还将开挖修建“六山、六湖”及沿岸十二座主题公园,其中一段还将建成郑州版的“秦淮河”。

    如果说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那么就像“金腰带”一样缠绕在郑州周围的贾鲁河就是郑州的母亲河。我们今后一定要善待这条曾经有过无比辉煌和无数劫难的母亲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郑州故事:曾经在这里,一个人,一条河与一个帝国的幻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h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