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人物慕子杰之书
于谦 —— 一个值得敬佩的名臣

于谦 —— 一个值得敬佩的名臣

作者: 晨读研习社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18:08 被阅读147次

    文:学而有道

    谈起明朝那些事儿,于谦是无法绕开的神一般的人物。我觉得无论什么年代只要谈起于谦,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也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于谦为官以来,一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当时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的人,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后来,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最伟大的地方应该在于他的神勇和担当。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进攻大明,太监王振自不量力,鼓动正统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好自己掌握兵权,打败蒙古名流青史。可惜,王振不懂打仗,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二十余万精锐被搞得全军覆没,皇帝也被擒,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

    更为可怕的是,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这时群臣有很多人都主张逃跑(南迁)。而为了国家的存亡,于谦坚决主张决战,言南迁者当杀。于是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也正是于谦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于谦为了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 向皇太后建议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来景泰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部署保卫北京的各项事宜。可是当时北京守军不足十万,而且尽是老弱。于谦于是号召京城男儿捍卫京城,许多青壮年自带武器投军效力,很快使兵额增加到二十万。

    军仗局和盔甲厂的工匠也全员开动,几天内就赶制出了大批盔甲。军器局的工匠生产了大量的军器、火炮和战车。居民几天内就挖成了护城的防御掩体五千一百余丈,并自发地帮助军队将通州粮仓中储存的粮食运进京城,共计百万石。在于谦的领导下,北京军民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可是让人琢磨不透的是瓦剌败退出长城之后,并没有继续软禁英宗,而是把扣留的英宗给放了回来。这一放问题就来了,也给于谦带来了杀机。

    如今我们的王朝已经有了新的皇帝,而这位被俘的前皇帝又回来了,又应如何安排呢?景泰也算是有办法的,他把这位“太上皇”安置在了南宫“颐养天年”。可是这位景泰也是太不幸了,干了八年皇帝便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而此时太子已经早逝,皇位继承权就发生了问题。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当时有人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是有些犹豫的,认为于谦还是有功劳的。可是徐有贞进言却说了个不得不杀于谦的理由: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这下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北京百姓闻之,夹道痛哭,行刑之时,巧逢阴云蔽天,可谓天怒人怨。

    我们知道,犯下这样的罪名在那个年代是要抄家的。可是到抄家的时候,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锦衣卫的士兵见了都不禁潸然泪下。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于谦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谦 —— 一个值得敬佩的名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me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