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离不开石头,园林中使用石头是有讲究的。最近阅读了相关书籍,初步了解了一下。园林点石有许多手法,单点、聚点、散点是其中主要的手法。
一、单点
“单点”,顾名思义,就是以单块石头点于园林之中的手法。由于某个单个石块的姿态突出,或玲珑或奇特,立于园林之中,具有某种观赏价值,就特意摆在一定的地点作为一个小景或局部的一个构图中心来处理。这种理石方式在传统上称作“单点”。
块石的单点,主要摆在正对大门的广场上,门内前庭中或别院中。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仁寿殿前的庭中有多座独立的石块,乐寿堂院中有一座特大的石块叫青芝岫,排云门廊前左右排列着12块衙石,石丈亭的院中也有一座独立的石块。
块石的单点不限于庭中、院中,就是园地里也可独立石块。不过,在园地里单立石块的情况下,一般不宜有座,而直接立在园地里,如同原生的一般,才显得有根。园地里的单点,要随势而安,或在路径有弯曲的地方的一边,或在小径的尽头,或在嘉树之下,或在空旷处中心地点,或在苑路交叉点上。
二、聚点
“聚点”,在特定的情况下,摆石不止一块,而是两三块、五六块、八九块成组地摆列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聚点”。
聚点的石块要大小不一,体形不同,点石时切忌排列成行或对称。聚点的手法要重气势,关键在一个“活”字。我国画石中所谓“嵌三聚五”,“大间小、小间大”等方法跟聚点相仿佛。总的来说,聚点的石块要相近不相切,要大小不等,疏密相间,要错前落后。
三、散点
“散点”,并不是零乱散漫、随意任意点摆、没有章法,乃是一系列若断若续,看起来好像散乱,实则相连贯而成为一个群体的表现手法。总之,散点的石头,彼此之间必须相互有联系和呼应而成为一个群体。
散点处理无定式,应根据局部艺术要求和功能要求,就地相其形势来散点。散点的运用最为广大,在摄山的山根、山坡、山头,在池畔水际,在溪涧河流中(还可造成急湍),在林下,在花径中,在路旁径缘都可以散点而得到意趣。
散点的方式十分丰富,主要取平面之势。例如山根部分常以岩石横卧半含土中,然后又有或大或小或竖或横的块石散点直到平坦的山麓,仿佛山岩余脉或滚下留住的散石。山坡部分若断若续的点石更应相势散点,力求自然。山坡上一定地点安石还应为种植和保土创造条件。
灵活使用单点、聚点、散点手法,巧妙理石,是中国古典园林魅力所在。一处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又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