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重组的两个限制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语义不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第二个条件是要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习惯。
语法的层面:
“转换”指的是词语的语法结构作用起了变化,成了另一种句子成分。这种变化常常引起句子的整个结构形式发生变化。“移位”指的是词语的位置虽然变了,它在语法结构方面的段有变,仍然是原来的句子成分。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符合汉语一般习惯的,我们称之为“常式句”;一种是不大符合我们汉语一般习惯的,我们称之为“变式句”。
一、句子成分的转换
1.主语的变化
2.谓语的变化
二、词语的移位:常式句、变式句
那么,这些变化中到底有哪些规则和原理?
第一个问题是:在这种移动中是不是有相对稳定的因素。
语义关系对词语排序的制约作用在定更为明显。从哲学上看,内在本质比较稳定,而外在表象比较多变。因此,这种排序正反映了形式跟意义在语言组合方面的直接对应。如果我们把语词的排序分为“内层”和“外层”,则处于“内层”的更多地反映着事物的内在性质・反映着事物的内通性特征,面处于“外层”的则多反映着事物的外延性的、区别性的特征。
一个短语有好几个定语,显然,个人形象的最重要的标志;发式虽然可以变化,但和服装比起来,后者通常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样,由服装到发式到长相,由浅入深电表及里、我们读起来就很顺畅。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句子的词组合中对定的因素。在一个短语里:中心词是稳定成分。它成为语词组合的技公,又像数轴上的坐标,由此射出去,相应的话词按照各自与中心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板块移动”?
“黏合”在一起的语词可以看成是一个更小的语言单位,是一个整体,语言学著作里称之为“功能块”。语序重新调整的时候,黏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要整“块”移动。这就是“板块移动”的规则。
第三个问题是:这种移动在去向上有什么规律?一般是移动到首位或者尾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