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 周三 晴
在咖啡馆,多次反复听魏老师讲教育的目的,游走在第一季与第二季之间,听反复,反复听,努力想打通文本。自我感觉是字面意思不再像第一次听那么生涩,但打通生活与文字,还是困难的事。听,听,听,终于在多遍之后决定要逐字逐句的记录,反思,整理。哲学类的文字需要理解背景,这是这几天的一大收获。
怀特海是19世纪时的在英国后美国的大学老师。19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开始衰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现代教育化对教育的影响”。专业化、分科化、标准化,追求效率,二元对立:知识与智慧、科技与人文、自由与纪律等的对立。特点是知识就是传授知识,知识是学习是唯一的目的;传授知识是教师唯一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接受知识。
导致的问题是1.以知识为中心,把知识当成目的,忽略了整体的文化。即知识与学习文化的分离,培养了一批有知识但无文化的学生,道德课就是道德知识,人文课就是人文知识,学生考试可以有很高的分数,但真正的道德并未提高。
2.教师把知识传授当成目的,教书与育人的分离。好老师意味着什么?分高就是好老师?教师可以不相信此知识但仍旧传授这个知识,教育与人的内在价值观,与激情剥离。
3.读书与做人的分离。培养的学生内心是空洞的,缺激情的,是没有想象力的人,影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知识为中心,重视人的工具性,丧失了价值理性,主体性沉沦导致人专业化的、片面的、单向度的人。
怀特海提出的建议:
1.知识与文化的融合。知识是文化的背景,知识之间是分离的,但知识产生的生活是统一的,不能为求知而求知,知识应该是拥有智慧拥有创造性,反对呆滞的僵化的?不加思辨的拿来就用的知识。知识应该被验证运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造就又文化有专门技术的人(英国有文化,美国有技术)
2.教育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避免当成一个容器,把教育成了传播支离破碎信息的手段。
3.注重智慧,不应该是呆滞的知识,而是创造与创新。
从读书方法角度,谈哲学书籍阅读。通常我们会读不懂的地方反复读,甚至把自己错误的背景带进来导致错误的理解。实际上,理解部分不要脱离整体的背景,强调结构性把握与语境中捕捉。
教育的目的第一章是总分总结构。前2、3页表明观点:英国教育往何处去?也就是博与专的问题,不能一味强调博雅教育,我们与古人的汇聚就是纷繁复杂的生活,现在所学的知识就是当下的知识,知识与当下的关系。接下来,用文学、历史、科学各个任何领域举例论证前面的论点,一直上升到风格概念。最后发出呼吁:英国必须怎么怎么改。
网友评论